膽蛔湯

膽蛔湯

DAN HU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臨證醫案醫方》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2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脾經 20%
大腸經 16%
肝經 13%
肺經 8%
腎經 4%
膽經 4%
三焦經 4%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膽蛔湯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蟲:檳榔性溫,味辛、苦,具有驅蟲止痛的功效。其主要成分檳榔鹼,能麻痺蛔蟲的肌肉,使其失去活動能力,並促進其排出體外。膽蛔湯用於治療膽道蛔蟲症,而檳榔正是驅除蛔蟲的關鍵藥物。
  2. 行氣止痛:檳榔還具行氣止痛之效,可舒緩膽道痙攣,緩解疼痛。膽道蛔蟲症常伴有腹痛、腹脹等症狀,而檳榔的止痛作用能幫助緩解這些症狀,改善患者的痛苦。

膽蛔湯中使用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驅蟲止痛:苦楝皮味苦性寒,具有較強的驅蟲作用,能驅除蛔蟲、蟯蟲等寄生蟲,並可止痛,緩解蟲體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
  2. 清熱燥濕:苦楝皮還具有清熱燥濕的功效,可治療因濕熱蘊結於腸胃所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因此,膽蛔湯中加入苦楝皮,可有效地驅除蟲體、止痛,並清熱燥濕,緩解腸胃不適,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膽蛔湯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1. 殺蟲止痛: 使君子為驅蟲藥,善於殺滅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可有效治療因蟲積腹痛、嘔吐等症狀,與膽蛔湯驅除蛔蟲、止痛的功效相符。
  2. 健脾消積: 使君子同時具有健脾消積的作用,可改善因蟲積導致的脾胃不和,促進消化,減輕腹痛等症狀。此作用與膽蛔湯整體調理脾胃,驅除蟲積,緩解腹痛的功效相輔相成。

膽蛔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肝止瀉:烏梅性酸澀,入肝經,具有收斂肝氣、止瀉止痛的功效。膽蛔症常伴有肝氣鬱滯、脾胃虛弱、腹痛腹瀉等症狀,烏梅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疏肝理氣:烏梅雖屬酸性,但入肝經後可起到疏肝理氣的作用,幫助肝氣順暢運行,進而緩解膽蛔症引起的肝氣鬱結、腹痛等症狀。

總之,烏梅在膽蛔湯中發揮著斂肝止瀉、疏肝理氣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膽蛔症的症狀。

膽蛔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木香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效。膽蛔湯用於治療肝膽氣滯、蛔蟲上擾所致的腹痛、嘔吐、腹脹等症狀。木香的疏肝解鬱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而行氣止痛作用則能緩解腹痛。
  2. 調和脾胃,助消化:木香還具有健脾和胃、消食導滯之效。膽蛔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消食導滯作用的藥物,如山楂、神曲等。木香的加入可以促進消化,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進一步緩解腹痛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膽蛔湯主要用於治療「膽道蛔蟲病」。此病屬於中醫「蛔厥」範疇,因蛔蟲上擾膽道,導致氣機阻滯、經脈痙攣,表現為突發脘腹劇痛、嘔吐蛔蟲、四肢厥冷等症狀。古人認為,蛔蟲性喜溫避寒,若腸胃虛寒或驅蟲不當,蛔蟲易竄入膽道。此方結合驅蟲、行氣、安蛔之法,標本兼顧,既能驅殺蛔蟲,又可緩解膽道痙攣疼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驅蟲殺蛔

    • 檳榔:殺蟲力強,尤善下行通泄,促使蛔蟲排出。
    • 苦楝根皮:性味苦寒,有毒,直接毒殺蛔蟲,古稱「蛔蟲剋星」。
    • 使君子:炒後氣香,擅驅蛔蟲,小兒多用,兼具健脾消積之效。
    • 炒榧子:潤滑腸道,助蟲體排出,且能緩和其他驅蟲藥的峻烈之性。
  2. 安蛔止痛

    • 烏梅:味酸,蛔蟲得酸則伏,能抑制蛔蟲躁動,緩解膽道痙攣疼痛。
  3. 行氣通滯

    • 木香:辛溫行氣,疏通膽胃氣滯,緩解脘腹脹痛。
    • 炒枳實:破氣消積,通暢膽道,與木香協同增強腸胃蠕動,助蟲體排出。

配伍特點

此方以「驅殺為主、安伏為輔」,結合行氣通降之法:

  • 苦楝根皮、檳榔、使君子集中攻蟲,直去病根;
  • 烏梅酸收抑制蛔蟲上竄,減少刺激膽道;
  • 木香、枳實調暢氣機,解決因蟲擾所致的氣滯痛脹。整體構成「驅、安、行」三層作用,符合古人「蟲去痛止」的治療思路。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從藥物特性推論,本方除主治膽道蛔蟲外,或可緩解因腸道寄生蟲引起的腹痛、嘔逆,但需對證使用(如舌苔薄膩、脈弦緊等蟲積表現)。然其核心仍在於針對蛔蟲活動的病理環節,非泛用止痛方。

(註:分析基於古籍配伍邏輯,不含現代藥理或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檳榔15克,苦楝根皮6克,使君子9克(炒香),炒榧子9克,烏梅3克,木香3克,炒枳實3克。
驅蛔,解痙,止痛。
本方用量為6-10歲兒童用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毒,用藥時應遵醫囑。

相關疾病


腦炎病毒性腦膜炎蛔蟲病

相同名稱方劑


膽蛔湯,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組成:檳榔15g,苦楝根皮6g,使君子9g(炒香),炒榧子9g,烏梅3g,木香3g,炒枳實3g。 主治:驅蛔,解痙,止痛。主治:膽道蛔蟲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