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驅蛔湯1號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驅蟲作用:檳榔性溫,味辛,具有殺蟲驅蟲的功效,可以有效驅除腸道內的蛔蟲。其所含的檳榔鹼、檳榔素等成分,可以麻痺蛔蟲的神經系統,使之失去活動能力,並排出體外。
- 消食化積:檳榔亦有消食化積的作用,可以幫助消化不良,減少腸道內的食物殘渣,減輕蛔蟲的營養來源,進一步提高驅蟲效果。
因此,驅蛔湯1號加入檳榔,旨在利用其強烈的驅蟲和消食化積功效,達到驅除腸道蛔蟲的目的。
驅蛔湯1號方劑中包含使君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 驅蟲功效顯著: 使君子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殺蟲、消積之效。其所含的使君子素對蛔蟲有較強的殺滅作用,能有效地驅除腸道內的蛔蟲。
二、 配伍協同作用: 驅蛔湯1號方劑中常與其他驅蟲藥物配伍使用,如南瓜子、檳榔等,形成協同驅蟲的作用,使驅蟲效果更為顯著。使君子能有效地殺滅蛔蟲,而其他藥物則可起到輔助作用,如南瓜子能潤腸通便, 檳榔則能消積驅蟲, 共同發揮驅除蛔蟲的功效。
驅蛔湯1號方劑中加入烏梅,主要是利用其 斂腸止瀉、生津止渴 的功效,來輔助驅除蛔蟲。
烏梅味酸性收斂,可以 收斂腸道,減少腸道蠕動,進而 抑制蛔蟲的活動,使其不易在腸道中滋生繁殖。此外,烏梅還有 生津止渴 的功效,可以緩解因蛔蟲寄生引起的腸胃不適,如腹痛、腹瀉等症狀。
烏梅與其他驅蟲藥材配合使用,能夠 提高驅蟲效果,並 減輕藥物對腸胃的刺激,使治療過程更加安全有效。
驅蛔湯1號方劑中包含苦楝皮,主要基於其驅蟲功效。苦楝皮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殺蟲、止癢的功效。其所含苦楝素等成分,對於蛔蟲、蟯蟲等寄生蟲具有較強的殺滅作用。
此外,苦楝皮還可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因此,在驅蛔湯1號方劑中加入苦楝皮,有助於驅除蛔蟲,並改善相關症狀,達到整體療效。
驅蛔湯1號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辛溫燥烈的特性,達到驅除蛔蟲的效果。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止痛、殺蟲止癢的作用。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而其燥烈之性,可麻痺蛔蟲,使其失去活力,並刺激腸道蠕動,加速蛔蟲排出體外。
此外,花椒亦可促進消化,增強食慾,有助於改善因蛔蟲寄生導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驅蛔湯1號方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邪,助驅蟲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功效。蛔蟲多寄生於小腸,喜冷惡熱,細辛溫散寒邪,可抑制蛔蟲的活動,並幫助其他驅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 通竅開鬱,助藥物下達: 細辛入肺經,能通鼻竅,開肺氣,並能開通經絡,促進藥物下達腸道,更有效地驅除蛔蟲。
因此,驅蛔湯1號方中加入細辛,可起到溫散寒邪、助驅蟲力,以及通竅開鬱、助藥物下達的作用,有助於提高驅蟲效果。
驅蛔湯1號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利用其 行氣止痛、燥濕殺蟲 的功效,來達到驅除蛔蟲的目的。
木香味苦辛,性溫,歸脾、胃、大腸經。其行氣止痛的特性,能緩解蛔蟲寄生於腸道所造成的腹痛、腹脹等症狀。而燥濕殺蟲的功效,則可直接作用於蛔蟲,使其失去生存環境,達到驅除的目的。
此外,木香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將寄生蟲排出體外,進一步提升驅蟲效果。
驅蛔湯1號方劑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行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微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止嘔之效。蛔蟲寄生於腸道,會阻礙氣機運行,導致腹痛、腹脹等症狀。枳殼能疏肝理氣,幫助消解積滯,緩解蛔蟲引起的腸道不適。
- 驅蟲殺蟲:枳殼具有殺蟲止痛之功效,對蛔蟲有一定的殺滅作用。配合其他驅蟲藥材,能更有效地驅除腸道內的蛔蟲,達到治療目的。
驅蛔湯1號方劑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瀉下通便,驅除蛔蟲: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蛔蟲寄生於腸道,以食物殘渣為食,芒硝的瀉下作用可以清除腸道內的積食,減少蛔蟲的食物來源,並促進其排出。
- 軟堅化痰,消積止痛:芒硝還具有軟堅化痰、消積止痛的作用。蛔蟲在腸道內活動,可導致腹痛、腹脹、噁心等症狀。芒硝的軟堅化痰作用可以緩解腸道痙攣,消積止痛作用可以減輕腹痛等症狀。
因此,驅蛔湯1號方劑中加入芒硝,不僅可以驅除蛔蟲,還可以緩解相關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驅蛔湯1號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中散寒,助藥力: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助藥力之功效。蛔蟲寄生於腸道,易受寒邪侵襲,乾薑可溫暖腸胃,驅散寒氣,增強藥效。
- 理氣止痛,助消食: 乾薑具有理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蛔蟲引起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同時,乾薑亦有助消化,可促進腸胃蠕動,幫助驅除蛔蟲。
因此,驅蛔湯1號方劑中加入乾薑,可以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助消食,達到驅蟲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驅蛔湯1號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膽道蛔蟲病蛔滯型」,症見腹痛發作不頻繁,屬中醫「蚘厥」(蛔蟲上擾所致脅腹劇痛)範疇,相當於現代醫學之單純性膽道蛔蟲病。其機理為蛔蟲因腸道虛寒或飲食不節,上行鑽入膽道,氣機阻滯而生疼痛。方中藥物協同作用,旨在驅蛔下行、緩急止痛、調暢氣機,使蛔蟲退出膽道、返回腸腔而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驅蛔殺蟲
- 檳榔、使君子:為驅蛔要藥,檳榔破氣下行,使君子健脾殺蛔,二者直接作用於蟲體,促其排出。
- 苦楝皮(苦橡皮):苦寒有毒,擅殺蛔蟲,尤針對膽道蛔蟲之熱象(如口苦、舌紅)。
- 川椒、細辛:辛溫之性可麻痺蛔蟲,抑制其活動,減輕鑽竄疼痛。
2. 安蛔緩痛
- 烏梅:酸味使蛔蟲靜伏,古人謂「蛔得酸則伏」,配伍川椒、乾薑(辛溫),暗合「烏梅丸」之理,調節腸道寒熱以止蛔擾。
3. 行氣通腑
- 木香、枳殼:疏通氣滯,緩解膽道痙攣疼痛,助胃腸蠕動以利蟲體下行。
- 元明粉(芒硝):瀉下通便,使蟲體隨大便排出體外,屬「給邪出路」之法。
4. 溫中散寒
- 乾薑:與細辛、川椒共奏溫中散寒之效,改善腸道虛寒環境(蛔蟲喜寒畏熱),減少蛔蟲躁動。
三、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結合「驅蛔、安蛔、行氣、通下」四法:
- 麻痹蟲體(辛溫藥麻痺蛔蟲,酸味藥使其靜伏);
- 促蟲下行(行氣藥緩解膽道痙攣,瀉下藥助排蟲);
- 標本兼顧(治標止痛,治本改善腸道環境以防復發)。
全方寒溫並用,攻補兼施,契合「膽道蛔蟲病」急性期「寒熱錯雜、氣機逆亂」之病機。
傳統服藥法
檳榔1兩,使君子1兩,烏梅5枚,苦橡皮5錢,川椒1錢,細辛1錢,木香4錢,枳殼2錢,元明粉3錢,乾薑1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為中醫方劑,使用前請諮詢中醫師。
- 本方有瀉下的作用,使用時應注意避免腹瀉。
- 本方有溫熱的作用,使用時應注意避免上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驅蛔湯1號, 出處:《新急腹症學》引天津南開醫院方。 組成:檳榔1兩,使君子1兩,烏梅5枚,苦楝皮5錢,川椒1錢,細辛1錢,木香4錢,枳殼2錢,元明粉3錢,乾薑1錢。 主治:膽道蛔蟲病蛔滯型,腹痛發作不頻繁者。相當於單純性膽道蛔蟲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