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聖功散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具行氣止痛之效,能疏肝理氣,調和脾胃,對於因氣滯血瘀而引發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燥濕健脾:木香亦有燥濕健脾之功,能去除脾胃濕氣,增進脾胃運化功能,對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因此,聖功散中加入木香,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脾胃濕困等病症,達到行氣止痛、健脾和胃之功效。
聖功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項藥理作用:
- 消積導滯:檳榔味辛性溫,入胃經,能消食積、導滯氣,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驅蟲殺蟲:檳榔性燥,能殺蟲驅蟲,對於蛔蟲、蟯蟲等寄生蟲感染,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聖功散中加入檳榔,可起到消食導滯、驅蟲殺蟲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寄生蟲感染等病症。
主治功效
聖功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聖功散的主要功效圍繞著以下幾個方面:
一、驅蟲
- 主治:《奇效良方》、《傳信適用方》、《證治準繩》皆明確指出聖功散主治「寸白蟲,不拘遠年」,且療效顯著,甚至被稱作「神效」。
- 治療原理:
- 木香:在此處的功效,可能並非直接殺蟲,而是透過行氣,促進腸道蠕動,幫助驅蟲藥發揮作用。
- 檳榔:具有殺蟲解毒的功效,直接作用於寸白蟲,使其癱瘓或死亡,並能透過利水通便之性,將蟲體排出。
- 輔助用藥與服藥方式:古籍中記載,服藥前需先食用炙豬肉等物,可能藉由肉類的氣味引誘蟲體,再用藥物一舉殲滅。濃米飲則可能起到保護腸胃的作用。此外,黎明空腹服用,更利於藥物直達腸道,發揮藥效。
二、婦產科疾病
- 主治:《聖濟總錄》中記載,聖功散可用於「治難產橫生倒產,困頓不省人事」。
- 治療原理:
- **蜀葵子:**此處使用蜀葵子,可能取其滑利通經的藥性。 蜀葵子能幫助促進子宮收縮,藉以幫助難產婦女順利生產。 由於難產常伴隨氣機阻滯,導致「困頓不省人事」,推測蜀葵子亦有助於疏通氣機,使婦女恢復意識。
三、腸胃疾病
- 主治:《聖濟總錄》中另一方聖功散則用於「治冷熱不和,下痢赤白,臍腹作痛,裡急後重」。
- 治療原理:
- 乾薑:溫中散寒,可治療因寒引起的腹痛、下痢。
- 五倍子:具有收斂止瀉作用,可治療下痢赤白。
- 訶黎勒:具有收澀止瀉的功效。
- 甘草:調和諸藥,並有緩急止痛的作用。
- 此方多為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證,故選用辛熱、苦澀、甘緩之藥,達到溫中散寒、收澀止瀉、調和腸胃的功效。
四、其他應用
- 小兒疳積:《幼幼新書》、《小兒衛生總微論方》記載聖功散可用于治療小兒疳積,但此處所用的聖功散,組成與治寸白蟲方不同。
- 中風痰盛,不省人事: 《傳信適用方》記載聖功散可治療中風涎盛,不省人事,此處所用聖功散也不同於主治寸白蟲的聖功散,此方更像是加入了麝香、五積散,用於開竅醒神,通經活絡。
- 濕?: 《奇效良方》記載,治濕?的方子中也出現了名為聖功散的藥方,但此方組成與主治寸白蟲方截然不同。
綜合分析
可見,名為「聖功散」的方劑,在不同醫家和著作中,其組成、功效以及主治病證皆不相同。 最為人所熟知的「聖功散」,即由木香、檳榔組成的驅蟲方,其治療寸白蟲的功效確鑿可信。 然而,其他冠以「聖功散」之名的方劑,則需根據具體組方,辨證論治,不可混淆。
傳統服藥法
蜀葵子(陳者)不拘多少。
上為散。
每服3錢匕,溫酒調下。如口噤,斡開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聖功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三。 組成:南木香、檳榔各等分。 主治:寸白蟲,不拘久近。
聖功散,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一。 組成:五積散1兩,真麝香(細研)2錢。 主治:中濕癱瘓。
聖功散,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苦楝根皮(生子東引者,米泔浸1宿)、鶴虱各等分。 主治:五疳。
聖功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組成:蜀葵子(陳者)不拘多少。 主治:難産,橫生倒産,困頓不省人事。
聖功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乾薑(炮)1兩,五倍子1兩,訶黎勒(煨,去核)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冷熱不和,下痢赤白,臍腹作痛,裏急後重。
聖功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三。 組成:防風、蒼朮(米泔浸)、荊芥穗、陳皮(去白)、甘草(炙)、川芎、厚朴(薑制)、牛蒡子(炒)、人參(去蘆)、川白芷、縮砂仁、柴胡(去蘆)、紫草、黃芩、黃耆(鹽水炙)、赤芍藥、當歸(酒浸)、蟬蛻、枳殼(煨)、木通、赤茯苓(去皮)、桔梗各等分,肉桂(去皮)、木香各等分功效:解熱消毒,勻氣活血,調脾斂瘡。 主治:解熱消毒,勻氣活血,調脾斂瘡。主治:痘瘡已出未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