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肝散中包含羚羊角,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毒: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能清熱解毒,對於肝陽上亢、熱毒內盛所致的頭痛、眩暈、煩躁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平肝熄風: 羚羊角具有鎮靜安神、平肝熄風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肝風內動,對於肝風內動所致的抽搐、痙攣、半身不遂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因此,平肝散中加入羚羊角,能有效達到清熱解毒、平肝熄風的功效,進而達到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等病症的目的。
平肝散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辛溫解表,散寒止痛: 細辛味辛性溫,具有解表散寒、溫經止痛之效。平肝散主要針對肝風內動、頭風眩暈等症,而細辛可溫散寒邪,止痛解痙,協同其他藥物起到平肝熄風、止痛解痙的作用。
- 配合川芎,行氣活血: 細辛與川芎同為平肝散的常用藥,二者相配,可增強行氣活血之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頭部供血不足,從而緩解頭風眩暈等症狀。
平肝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邪,止痙止痛:防風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疏散風邪、止痙止痛之效。平肝散主治肝風內動所致的頭風、眩暈、肢體麻木、痙攣等症狀,防風可通過疏散風邪,達到止痛止痙的效果。
- 調和營衛,固表止汗:防風還兼具調和營衛、固表止汗的作用。平肝散中可能含有其他具有發汗作用的藥物,而防風的固表止汗作用可以防止藥物過度發汗,避免耗傷正氣。
平肝散作為傳統中醫用於調節肝氣、平抑肝陽的方劑,在其組成中加入人參這一成分,其意圖在於利用人參補氣固本的功效,以達到調和肝臟功能的目的。根據中醫理論,肝主疏泄,喜條達而惡抑鬱,肝氣不舒或肝陽上亢時,容易影響身體其他臟腑的功能。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經,能夠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養血、安神益智。在平肝散中添加人參,不僅可以增強整體方劑的補益作用,使患者因肝氣不舒所導致的疲乏無力等症狀得以緩解,還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平肝潛陽的效果,從而達到治療因肝氣鬱結或肝陽上亢引起頭暈目眩、易怒失眠等症狀的目的。此外,人參還有助於提高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體質,從根本上改善肝臟的生理狀態。
平肝散中加入車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利濕: 車前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滲濕止瀉的作用。平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肝風內動引起的眩暈、頭痛、失眠、耳鳴等症狀,而肝陽上亢往往伴隨濕熱內蘊。車前子加入方劑中,可以清熱利濕,減輕肝陽上亢的程度。
- 平肝潛陽: 車前子除了清熱利濕外,還具有平肝潛陽的作用。肝陽上亢,容易導致肝風內動,引起頭暈、頭痛等症狀。車前子可以潛降肝陽,使其歸於平靜,從而達到治療眩暈、頭痛等症狀的效果。
平肝散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燥濕止癢、降逆止嘔的功效。
黃芩味苦、性寒,入肺、胃、膽、大腸經,可清泄肺胃之熱,尤其針對肝火上炎、頭目眩暈、煩躁易怒等症狀具有顯著效果。此外,黃芩還能降逆止嘔,對於肝氣上逆、嘔吐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平肝散中加入黃芩,可以有效地清熱瀉火、平肝降逆,達到治療肝火上炎、頭目眩暈、煩躁易怒等症狀的目的。
平肝散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平肝散用於治療肝陽上亢、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等症,知母可以清瀉肝火,平息肝陽,緩解肝陽上亢所致的症狀。
- 滋陰降火: 知母除了清熱瀉火外,還可以滋陰降火。肝陽上亢常伴隨陰虛火旺,知母滋陰降火,可以補充肝腎陰液,進一步達到平肝息風的效果。
總之,知母在平肝散中起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有效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相關症狀。
平肝散中加入羌活,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羌活性溫,味辛,歸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之功效。平肝散主要用於治療肝風內動引起的頭風、頭痛、眩暈、眼花等症,而羌活的疏散風寒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升散肝陽,清熱解毒: 羌活還具有一定的升散肝陽作用,可以升清降濁,通絡止痛,對於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也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同時,羌活也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輔助平肝散清熱解毒,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症狀。
平肝散方劑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健脾滲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平肝散中常因肝陽上亢、痰火內擾而出現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茯苓可健脾祛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減少痰濕上擾,從而輔助平肝熄風。
- 寧心安神:茯苓亦能滲濕利水,消除心神不安的因素,有助於寧心安神,緩解頭暈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狀,達到平肝潛陽的效果。
因此,平肝散中加入茯苓,有助於健脾祛濕、寧心安神,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平肝熄風的效果。
平肝散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的功效,針對肝陽上亢、肝火熾盛引起的症狀,發揮緩解作用。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能清瀉心火,涼血解毒,並能滋陰潤燥。當肝陽上亢,肝火熾盛時,玄參可清熱降火,平息肝陽,同時滋陰潤燥,緩解因肝火灼傷津液導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玄參在平肝散中,扮演著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角色,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平肝熄風、清熱解毒的功效。
主治功效
平肝散
平肝散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主要成分包括羚羊角、細辛、防風、人參、車前子、黃芩、知母、羌活、茯苓、玄參。
羚羊角
性溫、味甘,歸肝、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明目退翳、溫陽通絡的功效。用於治療目翳障翳、視力模糊、畏光流淚等症。
細辛
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通竅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鼻塞流涕、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
防風
性溫、味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寒、解表發汗、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用於治療感冒、流行性感冒、頭痛、身痛、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症。
人參
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生津、健脾養胃、增強免疫力、延緩衰老等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症。
車前子
性寒、味甘,歸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明目退翳、瀉下通便的功效。用於治療小便不利、水腫、目翳障翳、便祕等症。
黃芩
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用於治療肺炎、支氣管炎、痢疾、腸炎、瘡瘍腫毒等症。
知母
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便祕等症。
羌活
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鼻塞流涕、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症。
茯苓
性平、味甘,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脾虛乏力、失眠多夢等症。
玄參
性寒、味苦、甘,歸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口乾舌燥、便祕等症。
總結
平肝散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清肺化痰、降氣止咳、補血養肝、清肝明目、瀉下等功效。用於治療白內障、不引起疼痛或發癢。
傳統服藥法
白芍、川芎、丹皮、青皮、柴胡、枳殼、薄荷、甘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平肝散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平肝散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口乾、便秘、腹脹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
- 平肝散不宜與其他中藥同時服用,以免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肝散, 出處:《誠書》卷七。 組成:羚羊角、細辛、防風、人參、車前子、黃芩、知母、羌活、茯苓、玄參。 主治:圓翳內障,不痛不癢。
平肝散, 出處:《醫門補要》卷中。 組成:當歸、佩蘭、鬱金、桔梗、香附、玫瑰花、白芍、木香、陳皮、柴胡、枇杷葉(炙)。 主治:上格,憂悶傷肝,致帝丁兩旁凸起紫筋數條,束緊咽喉,似物撐塞,吐不出,咽不下。
平肝散, 出處:《魯府禁方》卷二。 組成:陳皮1錢,青皮(麸炒)1錢,香附1錢,白芍1錢,山梔(炒)1錢,黃連(炒)1錢,黃芩(炒)1錢,薑制半夏8分,甘草5分。 主治:七情不順,鬱火攻衝,腹痛時發時止,痛無定處。
平肝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一。 組成:川芎5分,當歸5分,赤芍藥5分,防風5分,荊芥5分,柴胡5分,羌活5分,蟬退5分,菊花5分,蔓荊子5分,白芷5分,生地黃8分,膽草8分,夏枯草1錢,甘草3分。 主治:迎風冷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