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滯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之效。調滯湯常用於治療濕熱蘊積、脾胃不和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不暢等症,而黃連能清解濕熱,使脾胃恢復正常運化。
- 抑制菌羣: 黃連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腸道內病菌的繁殖,減少其對腸道的損害,幫助恢復腸道菌羣平衡,進一步促進消化功能。
調滯湯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有二:
一、燥濕化痰: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調滯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濕阻,氣機不暢所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能有效去除濕濁,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消除脹滿不適。
二、降逆止嘔:半夏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濕阻導致的嘔吐,半夏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半夏還能和調滯湯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嘔的效果。
調滯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化濕止嘔的功效。調滯湯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阻滯所致的消化不良、腹痛、嘔吐等症。乾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濕,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 調和氣血: 乾薑還有調和氣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末梢血液循環,有助於溫暖身體,緩解寒濕引起的四肢冰冷等症狀。
因此,乾薑在調滯湯中起著溫中散寒、調和氣血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調滯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調滯湯常用於治療脾胃濕阻、食積不化等症,茯苓可健脾燥濕,幫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消化功能。
- 寧心安神: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之效,能緩解因脾胃濕阻引起的胸悶心悸、失眠多夢等症狀。調滯湯常用於治療情緒不暢、精神緊張等症,茯苓可安神定志,改善精神狀態。
總而言之,茯苓在調滯湯中起到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作用,是該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調滯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等功效。調滯湯常用於治療脾胃不和、氣機阻滯之症,白朮能健脾益氣,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氣機得以疏通。
- 燥濕止瀉:白朮能燥濕利水,對於脾虛濕困、泄瀉等症有良好療效。調滯湯中常加入白朮,以助於燥濕止瀉,緩解腸道不適。
調滯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諸藥: 甘草性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調滯湯中可能含有性質較烈或寒涼的藥材,甘草可以緩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負擔。
- 緩解副作用: 甘草能解毒、抗炎,可緩解某些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例如降低藥物對脾胃的損傷,或減輕藥物對身體的毒性反應。
因此,甘草在調滯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地協調藥性,使藥物發揮最佳療效,同時也能保護身體免受藥物的副作用影響。
調滯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氣鬱結: 白芍性微寒,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之效。調滯湯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等症狀,白芍可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調和脾胃、增進食慾的效果。
- 柔肝養血: 白芍還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能滋養肝血,緩解肝臟的緊張狀態。對於因肝氣鬱結而導致的氣血不足,白芍可以起到補血養血的作用,進一步促進肝氣的疏泄,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調滯湯」,主要成分是黃連、半夏、乾薑、茯苓、白朮、甘草、白芍。
調滯湯主治功效是長期腹瀉疼痛不止。
各成分介紹如下: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
半夏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可治療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等症狀。
總結:
中藥方劑「調滯湯」,主要成分是黃連、半夏、乾薑、茯苓、白朮、甘草、白芍,主治功效是長期腹瀉疼痛不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久痢腹痛不止,若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症狀,則不宜使用。
- 本方有燥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滯湯, 出處:《證治寶鑑》卷八。 組成:黃連、半夏、乾薑、茯苓、白朮、甘草、白芍。 主治:久痢腹痛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