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肝丸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其疏散風寒、止痛的功效,可針對肝經風寒所致的頭風、頭痛、眩暈等症狀。
羌活性溫,入肝經,可祛除肝經風寒,通暢經絡,並止痛,與補肝丸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以達到補肝祛風、止痛的目的。
此外,羌活亦具有升陽散寒的功效,能改善肝陽不足,提升陽氣,有助於促進肝臟的氣血運行,進一步增強補肝丸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肝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風虛眩運、風秘便難、乾脅痛」:
- 風虛眩運:因肝血虛損或肝風內動所致之頭暈目眩,可能伴隨視物模糊或翳障。
- 風秘便難:風邪內擾,津液失布,腸道乾澀,導致大便乾結難解。
- 乾脅痛:肝陰不足,經脈失養,引起脅肋部隱痛或乾澀不適。
綜合來看,此方針對「肝虛風動」之證,以滋養肝血、平息內風為主,兼顧通便、明目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滋養肝腎,填補陰血
- 乾地黃:滋陰養血,補肝腎之陰,為君藥。
- 山藥:補脾益腎,助地黃滋養肝腎精血。
益氣健脾,助生化之源
- 人參、茯苓:補益脾氣,脾健則氣血生化有源,間接補肝血。
疏風清熱,平息內風
- 防風:祛風解表,針對「風虛眩運」之外風或內風。
- 知母:清熱潤燥,防止陰虛生熱,兼緩「風秘」之腸燥。
利濕開竅,退翳明目
- 澤瀉:利水滲濕,導虛火下行,防地黃之滋膩。
- 菖蒲、遠志:化痰開竅,安神定志,助改善眩暈及目翳。
劑型與服法
- 蜜丸緩補,以「空心茶送下」取其升清降濁之效,茶性輕清助藥上行,兼防補藥滯膩。
推論可能功效
此方以「補肝」為名,實則「肝脾同調」:
- 養血息風:肝血足則風自息,眩暈自止。
- 潤腸通便:透過滋陰潤燥,改善風秘。
- 明目退翳:肝開竅於目,陰血上榮則翳障可減。
全方標本兼顧,補虛為主,佐以祛風、滲濕、開竅,體現「補而不滯」的組方思惟。
傳統服藥法
澤瀉1兩半,菖蒲1兩半,人參2兩,茯苓2兩,乾山藥2兩,遠志2兩,防風2兩,知母2兩,乾地黃2兩。
退翳。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心茶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肝丸, 出處:《癍論萃英》。 組成:四物湯加防風、羌活各等分。 主治:風虛眩運,風秘便難;乾脅痛。
補肝丸, 出處:《審視瑤函》卷三。 組成:蒼朮(米泔水制)、熟地黃(焙乾)、蟬退、車前子、川芎、當歸身、連翹、夜明砂、羌活、龍膽草(酒洗)、菊花各等分。 主治:瑪瑙內障。
補肝丸,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五。 組成:澤瀉1兩半,菖蒲1兩半,人參2兩,茯苓2兩,乾山藥2兩,遠志2兩,防風2兩,知母2兩,乾地黃2兩。 主治:退翳。主治:飛塵眯目,外障。
補肝丸, 出處:《千金翼》卷十一。 組成:地膚子2合,藍子2合,蒺藜子2合,細辛5合,桂心5分,車前子2合,菟絲子2合,瓜子2合,螢火蟲5合,黃連1兩半,茺蔚子2合,青葙子2合,大黃2兩,決明子5合。 主治:明目。主治:眼暗。
補肝丸,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兔肝2具,柏子仁1兩6铢,乾地黃1兩6铢,茯苓1兩6铢,細辛1兩6铢,蕤仁1兩6铢,枸杞子1兩6铢,防風1兩,川芎1兩,薯蕷1兩,車前子2合,五味子18铢,甘草半兩,菟絲子1合。 主治:肝痹所損,眼暗(目巟)(目巟)不明,寒則淚出。
補肝丸,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青葙子1兩,桂心1兩,葶藶子1兩,杏仁1兩,細辛1兩,茺蔚子1兩,枸杞子1兩,五味子1兩,茯苓1兩6铢,黃芩1兩6铢,防風1兩6铢,地膚子1兩6铢,澤瀉1兩6铢,決明子1兩6铢,麥門冬1兩6铢,蕤仁1兩6铢,車前子2兩,菟絲子2兩,乾地黃2兩,兔肝1具。 主治:眼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