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消羌活散
NEI XIAO QIANG HU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消羌活散以「羌活」為名,其中「羌活」正是方劑的核心藥材,其作用與功效是方劑命名的關鍵。
「羌活」味辛性溫,具有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的功效。此方以「羌活」為主,旨在針對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肢體疼痛、鼻塞流涕等症狀。
「羌活」的辛溫之性,可以發散風寒濕邪,並促進氣血循環,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因此,以「羌活」命名,不僅點明方劑的主要藥材,更突顯了其治療風寒濕邪的功效。
內消羌活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是利用其祛風止痙的功效。白僵蠶為蠶蛾感染白僵菌後形成的乾燥蟲體,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化痰散結、解毒消腫之效。
方劑中羌活、川芎等藥物主治風寒頭痛,但若頭痛伴有痙攣抽搐,則白僵蠶的加入便可緩解痙攣,提高療效。同時,白僵蠶也能化解藥物的燥性,使藥效更柔和,減少副作用。
主治功效
內消羌活散方劑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內消羌活散主治「風熱毒氣結瘰癧」,此方劑由羌活與白僵蠶組成。其治療原理可從兩藥的功效及方劑配伍入手分析:
一、方藥功效分析:
羌活: 性溫,味辛、苦,歸膀胱、肝經。其功效為發散風寒,勝濕止痛,消腫止痛。 在內消羌活散中,羌活擔當著疏散風熱、解毒止痛的重要角色。風熱之邪為本病發病之源,羌活的發散作用,可將體表鬱滯的風熱之邪驅散外出,從而達到解毒止痛的效果。 其辛溫之性,又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消散腫塊。
白僵蠶: 性微寒,味辛,歸肝、肺經。其功效為疏風解毒,化痰散結,息風止痙。 古籍中記載其可治「風毒氣毒不順,結聚成癧」,說明其具有良好的解毒及消散腫塊的作用。 白僵蠶入肝經,可清泄肝經鬱熱, 並能化解痰瘀,緩解瘰癧的腫痛症狀。 炙用,可降低其寒性,並增強其疏風解毒之效。
二、方劑配伍分析:
內消羌活散以羌活為主藥,發散風熱,白僵蠶為輔藥,解毒散結。兩藥相配,一主疏散,一主消散,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瘰癧的目的。 羌活疏散外在的風熱之邪,白僵蠶則消散內在的毒邪及痰瘀,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以蜜酒調服,蜜能緩和藥性,酒能通經絡,助藥力滲透,更利於藥物發揮療效。
三、治療原理綜述:
瘰癧的病機為風熱毒邪侵襲,導致氣血凝滯,痰瘀互結。內消羌活散通過羌活疏散風熱,白僵蠶解毒散結,共同清除病邪,促進氣血運行,化解痰瘀,從而達到治療瘰癧的目的。 此方劑的治療原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以藥物功效針對病機,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方中用量比例及炮製方法,也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內消羌活散通過羌活疏散風熱、解毒止痛,白僵蠶解毒散結、化痰消腫的協同作用,有效治療風熱毒邪引起的瘰癧。 其治療機制在於清除病邪,調和氣血,化解痰瘀,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羌活(去蘆頭)1兩半,白僵蠶(炙)1兩。
上為散。
每服4錢匕,空心以蜜酒調下,夜再服。
本方方名,《普濟方》引作「羌活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內消羌活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六。 組成:羌活(去蘆頭)1兩半,白僵蠶(炙)1兩。 主治:風熱毒氣結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