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活散

川活散

CHUAN HU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九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4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40%
膀胱經 20%
肺經 20%
脾經 20%
腎經
膀胱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川活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祛風濕、止痛: 羌活味辛、苦,性溫,歸膀胱、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川活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疼痛、關節痠痛等症狀,而羌活恰能有效緩解此類症狀,與方劑主治相符。
  2. 發散風寒: 羌活同時具備發散風寒的功效,對於風寒襲表、發熱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川活散中配合其他藥材,可加強發散風寒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

川活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成分中包含胡蘿蔔子,此藥材之應用源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胡蘿蔔子味辛、苦,性溫,歸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濕、行氣止痛之效。在川活散中,它主要發揮著疏通經絡、調節氣血的作用,對風濕痹痛、關節不利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胡蘿蔔子內含的豐富營養物質,如胡蘿蔔素、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能促進人體代謝,增強免疫力,並有助於改善因氣血不暢所導致的各種不適。在整體配方中,胡蘿蔔子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成祛病強身之目的,彰顯了中醫辨證施治的智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川活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川活散」主治「水氣腫」,即中醫所謂的水腫病症,多因水濕停聚、氣化不利所致。此類水腫可能伴隨身體浮腫、小便不利、關節沉重等症狀,屬風水或濕邪阻滯之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羌活(一兩)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膀胱、腎經。
    • 傳統功效:祛風勝濕、散寒解表,善於走竄肢節,疏通經絡,尤其擅長治療上半身之風濕痹痛。
    • 在本方作用:羌活能宣散肌表風濕,促進氣機流通,協助體內水濕從汗而解,改善因風濕困表導致的水腫。
  2. 蘿蔔子(炒,一兩)

    • 又名萊菔子,性味辛、甘,平;歸肺、脾、胃經。
    • 傳統功效:消食除脹、降氣化痰,炒用後更偏重下行氣機,利水消腫。
    • 在本方作用:蘿蔔子能降肺胃之氣,通利三焦,促進水濕從二便排出。其「降氣」特性可助水濕下行,與羌活之「升散」形成氣機對流,協調水液代謝。

三、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 風濕並治:羌活散表濕,蘿蔔子消裡滯,二者一表一裡,共奏祛濕消腫之效。
  • 氣機調暢:羌活升發陽氣以開鬼門(發汗),蘿蔔子降氣利水以潔淨府(利小便),符合《內經》「開鬼門,潔淨府」的水腫治療原則。
  • 消導水濕:炒蘿蔔子能化解痰濕積滯,防止水濕內停;羌活則疏通經絡,破除濕邪依附,標本兼顧。

此方簡潔,適用於水腫初起或輕症,屬風濕鬱表兼氣滯濕阻者,通過宣散與降氣並行,恢復水液運化之常。

傳統服藥法


羌活1兩,蘿蔔子(炒)1兩。
上為末。
用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腎絲球腎炎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川活散, 出處:《得效》卷九。 組成:羌活1兩,蘿蔔子(炒)1兩。 主治:水氣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