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肝地膚子散

補肝地膚子散

BU GAN DI FU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0%
膀胱經 20%
心經 20%
肝經 20%
肺經 20%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肝地膚子散」方劑中加入「地膚子」,主要是基於其藥性具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癢: 地膚子性寒,味甘苦,入肝、膀胱經。其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肝火上炎所致的皮膚病症,例如濕疹、蕁麻疹、皮炎等,與方劑的「補肝」目的相輔相成,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
  2. 利水滲濕: 地膚子能利水滲濕,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問題,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這對於某些因肝腎不足而導致濕氣滯留體內的情況,能起到疏通經絡、排除濕氣的作用,進一步改善肝臟機能。

補肝地膚子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效。地膚子性寒,味甘淡,入肺、膀胱經,亦有清熱利濕、涼血止癢之效。二者配伍,可增強滋陰涼血的功效,適用於肝血不足、肝陰虛所致的各種症狀,如目赤腫痛、口乾舌燥、皮膚瘙癢等。
  2. 清熱解毒:生地黃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瀉肝火,解毒消腫。地膚子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清熱利濕,涼血止癢。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一些因熱毒蘊結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瘡瘍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肝地膚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肝虛目昏」與「風熱目赤腫痛」兩類目疾,其主治方向看似矛盾(虛損與實熱),實則反映肝目關係的複雜性:

  1. 肝虛目昏:肝血不足或肝陰虧虛,導致目失濡養,視力模糊、乾澀昏花。
  2. 風熱目赤腫痛:外感風熱或肝經鬱熱上攻於目,表現為眼紅、腫痛、流淚羞明。

此方以單味地膚子搭配生地黃汁,透過滋養與清散並行的思路,調和虛實矛盾。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地膚子(1斤)

  • 傳統功效
    • 《本經》載其「主膀胱熱,利小便,補中益精氣」,後世多用於清熱利濕、祛風止癢。
    • 《藥性論》指出能「治肝中風熱,毒風衝眼」,凸顯其清肝明目作用。
  • 在本方角色
    • 清肝經風熱:針對目赤腫痛,借其辛散苦降之性,疏散肝經鬱熱。
    • 補肝陰之「標」:古人認為其「益精氣」間接助肝陰,然效力平和,須配伍滋養強效之品。

2. 生地黃(5斤取汁)

  • 傳統功效
    • 《別錄》言其「主男子五勞七傷,女子傷中胞漏,下血」,為滋陰養血要藥。
    • 《珍珠囊》強調「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
  • 在本方角色
    • 滋養肝腎之陰:大量生地黃汁直補肝血肝陰,解決「肝虛」根本。
    • 涼血清熱:協助地膚子清泄血分伏熱,兼顧風熱目赤的熱邪問題。

3. 配伍邏輯

  • 虛實同治
    • 生地黃補肝陰治本(虛),地膚子清熱散風治標(實),標本兼顧。
  • 動靜結合
    • 生地黃滋膩靜守,地膚子輕清走散,一潤一通,防滯礙之弊。
  • 劑型設計
    • 曬乾成散劑,保留藥性輕清,以酒/水送服,酒助藥力上行頭目。

4. 治療原理推演

  • 肝虛目昏:生地黃滋養肝血,佐地膚子「益精氣」,改善目失濡養。
  • 風熱目赤:地膚子疏散風熱,生地黃涼血止血,共奏清肝明目之效。
  • 深層機理:肝開竅於目,肝陰不足易生虛熱,風熱外邪易乘虛而入。此方補虛不助邪,清熱不傷正,體現「補肝」與「祛風」的動態平衡。

總結

此方簡潔而富巧思,透過地膚子與生地黃的配伍,以「清補並行」調和肝目虛實夾雜之證,反映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地膚子1斤(陰乾,搗羅為末),生地黃5斤(淨湯搗絞取汁)。上藥相拌,曬乾,為細散。
每服2錢,空心以溫酒調下,夜臨臥以溫水調再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肝地膚子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三。 組成:地膚子1斤(陰乾,搗羅爲末),生地黃5斤(淨湯搗絞取汁)。 主治:肝虛目昏;風熱目赤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