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赴筵散
FU Y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4)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赴筵散中包含薄荷,主要有兩項原因:
- 清熱解暑: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暑、疏散風熱之效。赴宴時,常有辛辣油膩的食物,容易導致上火,薄荷能清熱降火,預防或緩解因飲食不節而引發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
- 醒脾開胃:薄荷氣味芳香,能醒脾開胃,增進食慾。赴宴時,薄荷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消化吸收,減少因過度飲食而產生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赴筵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之效。赴筵散多用於治療濕熱蘊結,導致的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狀,而黃柏的清熱燥濕作用,可有效去除濕熱,緩解病症。
2. 瀉火解毒:黃柏亦有瀉火解毒之功。筵席飲食多油膩厚味,易導致內火上炎,黃柏可清泄內火,消除毒素,防止病症加重。
因此,黃柏在赴筵散中發揮著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濕熱蘊結所致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赴筵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赴筵散主治「口瘡」,即口腔黏膜潰瘍、紅腫疼痛等病症。古代醫家認為口瘡多因心脾積熱、陰虛火旺或濕熱上蒸所致,此方以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為核心,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快速緩解疼痛並促進瘡面癒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五倍子
- 性味酸澀寒,歸肺、大腸經。
- 具收斂止血、解毒斂瘡之效,能縮小潰瘍面,減少滲出,緩解疼痛。
青黛
- 性味鹹寒,歸肝、肺經。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針對心脾積熱上炎所致口瘡,抑制局部火毒。
枯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經。
- 燥濕收斂、殺蟲止癢,能吸附潰瘍分泌物,保持瘡面乾燥,促進癒合。
黃柏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尤擅清下焦濕熱,但外敷可降上焦虛火,抑制潰瘍紅腫。
硼砂
- 性味甘鹹涼,歸肺、胃經。
- 清熱化痰、防腐生肌,能軟化瘡面痂皮,改善局部循環,輔助藥物滲透。
人中白
- 性味鹹寒,歸肺、肝、膀胱經。
- 清熱降火、涼血化瘀,古人用其治療咽喉口齒熱毒,發揮瀉火解毒之效。
褐子灰(或指「百草霜」之類炭灰)
- 性味辛溫,歸肝、肺、胃經。
- 收斂止血、吸附濕毒,協助固定藥粉於瘡面,並減輕炎症滲出。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 清熱為主,收斂為輔:青黛、黃柏、人中白清熱瀉火,直折熱毒;五倍子、枯礬、褐子灰收斂固澀,減少潰瘍滲出。
- 解毒生肌:硼砂防腐助癒合,人中白涼血化瘀,改善局部血瘀熱鬱。
- 外治直達病所:米泔水(清米泔)先漱口以潔淨口腔,藥末外敷使藥力集中於患處,迅速止痛斂瘡。
此方體現「標本兼顧」思路,既清熱解毒以治本,又收斂生肌以治標,符合口瘡「熱毒熾盛、局部糜爛」的病機特點。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青黛、枯礬、黃柏、硼砂、人中白、褐子灰各等分。
上為細末。
先用清米泔漱口,敷藥。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赴筵散,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薄荷、黃柏各等分。 主治:口瘡。
赴筵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引《海上方》。 組成:老生薑、白礬。 主治:牙疼。
赴筵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五。 組成:五倍子8分,黃柏2錢,蜜陀僧4分,銅青1分。 主治:口瘡。
赴筵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引《德生堂方》。 組成:黃柏半斤,青黛4兩,白礬2兩,朴消2兩。 主治:口瘡。
赴筵散, 出處:《旅捨備要方》。 組成:廣土(即赤土)1兩,荊芥1兩,朴消1兩。 主治:心脾勞熱,口舌生瘡,或赤或白,不下飲食。
赴筵散, 出處:《局方》卷七(吳直閣增諸家名方)。 組成:良薑(去蘆)2兩,草烏(去皮)2兩,細辛(去土葉)2兩,荊芥(去梗)2兩。 主治:止牙宣,闢口氣。主治:風牙、蟲牙攻註疼痛,晝夜不止,痛不可忍,睡卧不安,牙齦宣露,動搖欲脫,或腮頷浮腫,齦爛血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