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心腎交補丸中加入熟地黃,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滋陰補血: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滋養心陰,補益腎陰,並能改善氣血不足,故可用於治療心腎陰虛所致的心悸、失眠、眩暈、腰膝酸軟等症狀。
- 填精益髓:熟地黃可補益腎精,滋養髓液,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精血不足、頭昏、耳鳴、腰膝痠痛等症狀。
因此,熟地黃是心腎交補丸中重要的藥材,其滋陰補血、填精益髓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心腎陰虛所致的各種病症。
心腎交補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其補益肝腎的功效。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精氣的功效。心腎交補丸主治心腎不足,虛火上炎等症,而山茱萸可滋養腎陰,固澀腎氣,並能補益肝血,從而達到滋陰降火、寧心安神的功效。此外,山茱萸還可收斂止汗,有助於改善心腎不足所致的盜汗、虛汗等症狀。
心腎交補丸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利水滲濕,健脾益心: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心、腎三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心的功效。心腎交補丸主要針對心腎兩虛、水濕內停所致的症狀,茯苓有助於利水消腫,減輕心腎負擔,促進心腎功能恢復。
- 寧心安神,助益心脾: 茯苓還有寧心安神、健脾益氣的功效。心腎兩虛可導致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茯苓能安神定志,緩解心神不寧,同時也能益氣健脾,改善心脾功能,進一步促進心腎交補。
心腎交補丸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安神寧心: 酸棗仁性味甘酸,入心、肝經,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痙的功效。心腎相交,心氣不足可導致心神不寧,而酸棗仁能安神定志,使心氣充盈,達到心腎交補之效。
- 滋陰潤燥: 酸棗仁能滋陰潤燥,對於心腎陰虛所致的失眠多夢、心悸不安、潮熱盜汗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同時,酸棗仁還能滋養肝血,使肝血充盈,有利於心腎之間的氣血流通。
心腎交補丸中加入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腰:杜仲味甘性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之功效。心腎相交,腎氣不足會影響心氣,導致心悸、失眠等症狀。杜仲補腎,可間接提升心氣,改善心腎功能。
- 降壓安神:現代研究表明,杜仲具有降血壓、安神的作用。心腎交補丸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狀,杜仲的降壓安神作用,能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五味子入心腎二經,性酸收斂,能益氣斂陰、補腎固精,與心腎交補丸的功效相輔相成。
心腎交補丸旨在滋陰補腎,安神定志,而五味子能補益心腎之陰,其收斂作用可防止腎精外泄,並能固精止遺,與方劑中其他滋陰補腎藥材相得益彰。此外,五味子還能安神定志,緩解心悸失眠,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心腎交補丸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補血養心: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心氣不足常伴隨血虛,而當歸補血養心,能改善心氣虛弱,緩解心悸、失眠等症狀。
- 滋陰補腎:當歸還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能改善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心腎相交,心氣虛弱常伴隨腎陰虧虛,而當歸滋陰補腎,能促進心腎氣血的相互滋養,達到心腎交補的效果。
因此,心腎交補丸中加入當歸,可有效改善心腎氣血不足,達到補心益腎的功效。
心腎交補丸中加入遠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安神定志: 遠志味甘、性溫,入心經,具有安神定志、開竅醒神的功效。心腎交補丸常用於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健忘心悸等症,而遠志的安神作用可緩解這些症狀,改善患者睡眠質量,使心神安寧。
- 通心開竅: 遠志還具有通心開竅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悸氣短等症狀。同時,遠志也能疏通經絡,使心腎氣血流通,達到心腎相交、陰陽平衡的效果。
因此,遠志的加入能有效地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心腎交補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心腎交補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心腎兩虛」證候,具體表現為:
- 神誌恍惚:因心腎陰虛,水火不濟,心神失養,故精神不集中、思維涣散。
- 夢遺膝軟:腎精虧虛,封藏失職,則夢遺滑精;腰膝失養,故痿軟無力。
- 夜卧不寧:心陰不足,虛火擾神,致失眠多夢、煩躁難寐。
此方通過滋補心腎之陰、協調水火,達到安神固精之效。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 方劑組成解析
- 熟地(君藥)
- 重用8兩,滋腎填精,補益真陰,為滋養腎水之核心。
- 棗皮(山茱萸)、淮藥(山藥)
- 棗皮4兩酸收固精,助熟地補腎;山藥4兩健脾益陰,兼補肺腎,固護先後天之本。
- 茯苓、遠志
- 茯苓3兩滲濕寧心,遠志2兩交通心腎,二者合用使水火既濟,神歸其舍。
- 炒棗仁、當歸
- 炒棗仁3兩養肝血、安神魂;當歸3兩補血活血,心血足則神自安。
- 杜仲(鹽炒)、北五味
- 鹽炒杜仲3兩補肝腎、強筋骨;五味子1.5兩收斂固精,助腎封藏。
(二) 加減配伍原理
- 右尺脈弱,加肉桂2-3兩
- 右尺脈主命門,脈弱為腎陽不足,加肉桂引火歸元,助陰中化陽。
- 精血乾涸,加枸杞4兩
- 枸杞滋補肝腎精血,填補下焦虧耗。
(三) 用藥途徑與引經藥
- 淡鹽水送服:鹽味鹹入腎,引藥下行。
- 心虛有火用燈心草:清心降火,防熟地滋膩滯熱。
- 心肺熱用麥冬:潤肺清心,協調上焦燥熱。
- 膽虛心煩用炒棗仁竹葉湯:竹葉清膽熱,炒棗仁安膽虛,治虛煩不眠。
三、治療原理與中醫理論
此方以「心腎相交」為核心,體現以下中醫理論:
- 水火既濟:心火下溫腎水,腎水上濟心火,藉熟地、棗仁、遠志等藥協調陰陽。
- 精血同源:腎藏精、心主血,當歸、熟地、枸杞等補精血,改善遺精血虛。
- 五臟相關:通過健脾(山藥、茯苓)、補肝(杜仲、棗仁)、益肺(麥冬加減),間接加固心腎功能。
此方結構嚴謹,標本兼治,適合因勞心過度或久病導致的心腎陰虛證候。
傳統服藥法
熟地8兩,棗皮4兩,淮藥4兩,茯苓3兩,棗仁(炒)3兩,杜仲(鹽炒)3兩,北五味1兩半,當歸3兩,遠志2兩。
右尺脈弱,陰中無陽,加肉桂2-3兩;精血乾涸,加枸杞4兩。
煉蜜為丸。
淡鹽水送下;心虛有火,燈心草煎服;心肺熱,用麥冬;膽虛心煩,用棗仁炒,研末,竹葉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滋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心腎交補丸, 出處:《會約》卷七。 組成:熟地8兩,棗皮4兩,淮藥4兩,茯苓3兩,棗仁(炒)3兩,杜仲(鹽炒)3兩,北五味1兩半,當歸3兩,遠志2兩。 主治:心腎兩虛,神志恍惚,夢遺膝軟,夜卧不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