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腎脫鉗丸中加入澤瀉,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清熱降火的作用,來達到消腫止痛、利尿排石的效果。
澤瀉味甘淡性寒,入膀胱、腎經,擅長於利水滲濕、清熱降火,對於因濕熱內蘊、膀胱氣化不利所導致的尿路感染、尿路結石、水腫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在消腎脫鉗丸中,澤瀉與其他藥材相配伍,共同發揮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作用,幫助患者排出腎結石,減輕疼痛,達到治療效果。
消腎脫鉗丸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豬苓性平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消腎脫鉗丸主治腎虛水腫,豬苓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消除水腫,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本之效。
- 清熱解毒:豬苓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緩解因濕熱蘊結而導致的發熱、口渴、煩躁等症狀。消腎脫鉗丸中加入豬苓,可有效降低體內濕熱,達到清熱解毒之效,並減輕腎臟負擔,促進其恢復功能。
消腎脫鉗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在於白朮具有以下作用:
- 健脾燥濕:白朮能補脾氣、燥脾濕,對於腎虛導致的脾虛濕困,水腫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固腎止瀉:白朮能固腎氣,收斂止瀉,對於腎虛導致的遺精、早泄等症狀,以及腎虛引起的脾腎不固,導致的腹瀉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
白朮在消腎脫鉗丸中,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健脾固腎、燥濕止瀉的功效,達到治療腎虛病症的目的。
消腎脫鉗丸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淋漓不盡等症狀,木通能有效改善。
2. 行氣止痛: 木通亦有行氣止痛之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痠痛、小腹疼痛等症狀,能起到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消腎脫鉗丸中加入木通,旨在發揮其利水通淋、行氣止痛的功效,以達到治療腎虛、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疾病的目的。
消腎脫鉗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苦辛,性微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消腎脫鉗丸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小便不利等症,而肝氣鬱結則會加重腎虛症狀。青皮疏肝理氣,可緩解肝氣鬱結,有助於腎虛症狀的改善。
- 消食導滯,助消化: 青皮還具有消食導滯的功效,可促進脾胃消化功能,有助於改善食慾不振、腹脹等症狀。消腎脫鉗丸中可能加入青皮,也考慮到脾胃虛弱,消化功能下降,需要加入青皮來促進消化,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
消腎脫鉗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燥濕的功效。藥理研究表明,木香能促進胃腸蠕動,緩解痙攣,有助於緩解腎氣虛弱、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 燥濕健脾:消腎脫鉗丸主要針對腎虛水腫、濕熱下注所致的疼痛,而木香的燥濕健脾之效,能有效去除脾胃濕氣,使脾胃功能健運,進而幫助腎氣的恢復,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木香在消腎脫鉗丸中起到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達到治療腎虛水腫、濕熱下注所致疼痛的功效。
消腎脫鉗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行氣化痰: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消腎脫鉗丸主治腎虛水腫,而水濕停滯往往伴隨氣滯痰阻,陳皮可疏通氣機,化解痰濕,促進水液代謝,利於腎虛水腫的消除。
2.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物多偏寒涼,陳皮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品傷脾胃,使藥效更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消腎脫鉗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導致的腎虛、睪丸下垂、精索鬆弛等症狀,川楝子能起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症狀。
- 殺蟲消積,降火解毒: 川楝子亦有殺蟲消積、降火解毒的功效。對於因蟲積或濕熱導致的腎虛、睪丸下垂等,川楝子能起到殺蟲消積、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去除病邪,促進康復。
因此,消腎脫鉗丸中加入川楝子,能夠綜合發揮其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殺蟲消積、降火解毒等作用,有效改善腎虛、睪丸下垂、精索鬆弛等症狀。
消腎脫鉗丸中加入胡蘆巴,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的功效:
- 溫腎壯陽,祛寒止痛:胡蘆巴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補腎陽、散寒止痛之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寒濕痹痛等症狀,胡蘆巴能起到溫腎壯陽、驅散寒邪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臟機能,緩解疼痛。
- 利水消腫,通絡活血:胡蘆巴還具有利水消腫、通絡活血之功效。對於腎臟積水、水腫等病症,胡蘆巴能促進利尿,消散水腫,並能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消腎脫鉗丸中包含茴香,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兩大作用:
- 溫腎散寒: 茴香性溫,入肝、腎經,能溫暖腎陽,散寒止痛。對於腎虛寒所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墜脹等症狀,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
- 行氣止痛: 茴香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脹,以及因腎虛所致的腰腿疼痛,都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消腎脫鉗丸中加入茴香,旨在通過溫腎散寒、行氣止痛,達到治療腎虛寒、氣滯血瘀等病症的目的。
消腎脫鉗丸中使用斑蝥,乃因其具有破瘀通絡、消腫止痛之功效。
斑蝥性味辛、溫,有毒,入肝、腎經,能活血化瘀、散結消腫,對於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腫痛、閉經、跌打損傷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然而,斑蝥毒性較強,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使用,方可發揮其療效,不可自行服用。
消腎脫鉗丸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為其瀉下通便之效。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利水通便之功。
此方劑用黑牽牛,旨在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水液代謝,緩解腎臟瘀積,從而達到消腫、利尿、通便的效果,進而達到脫鉗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腎脫鉗丸之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一切下部疾痛不可忍者」,所謂「下部疾痛」多指下焦(肝腎、膀胱、腸腑等)之痛症,如疝氣、睪丸腫痛、少腹脹痛、淋濁澀痛,或風寒濕邪侵襲下焦所致之頑固疼痛。其特點在於疼痛劇烈難忍,故用藥以行氣、利濕、散寒、破結為重,屬攻逐實邪之峻劑。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行氣破結,疏通下焦
- 川楝子(炮):疏肝行氣,止痛,尤善治疝氣痛。
- 青皮、陳皮:破氣消滯,青皮偏入肝經,陳皮理脾化濕,二者協調氣機升降。
- 青木香:行氣止痛,解毒消腫,助川楝子緩解下焦氣滯。
- 黑牽牛(生熟各半):生者峻下逐水,炒者緩其烈性而消積,通利二便以瀉實邪。
邏輯:此類藥解肝鬱、破氣滯,針對「不通則痛」之病機,尤其疝氣、少腹脹痛屬氣結者。
(二)溫腎散寒,助陽化氣
- 胡蘆巴、破故紙(均炒):溫補腎陽,散寒止痛,主治寒疝、陰冷。
- 破故紙更以斑蝥炒後去之,借斑蝥辛熱走窜之性,增強散結通絡之效。
- 茴香:暖丹田、散寒結,為疝氣要藥。
邏輯:下焦寒濕凝聚之痛,需溫陽以散寒,腎氣得溫則水濕得化。
(三)利濕瀉濁,分消水道
- 澤瀉、木豬苓:專利下焦濕熱,導水濕從小便出。
- 白朮(炒):健脾燥濕,防利水傷正。
- 木通:通淋止痛,引濕熱下行。
邏輯:濕邪黏滯下焦,與寒氣互結則痛,利濕可減輕下焦壅滯。
(四)引經與佐使
- 桃仁、茴香、蔥頭(炒香同服):
- 桃仁活血潤腸,助牽牛通瘀;茴香、蔥頭辛溫走竄,引藥達下焦,兼散寒邪。
- 鹽酒送服:鹽引藥入腎,酒行藥勢,增強溫通之效。
三、綜論方義
此方以「行氣破滯」為核心,結合「溫腎利濕」,針對下焦寒濕、氣結、水停所致之劇痛。其特色在於:
- 攻補兼施:雖多峻藥(如牽牛、斑蝥炒藥),但佐以溫補(胡蘆巴、破故紙)及健脾(白朮),防攻伐太過。
- 生熟並用:牽牛半生半炒,調節瀉下之力;斑蝥炒後去之,取其性而避其毒。
- 內外合治:內服丸劑緩攻,外借蔥、茴香等炒香之氣,從嗅覺、味覺激發藥效。
適用範圍:
- 疝氣(寒疝、水疝)之絞痛
- 淋證(濕熱瘀阻之尿痛)
- 婦人寒濕帶下或少腹痛
- 跌撲後下焦瘀血積滯
此方偏辛燥,宜於實證、寒證,若陰虛濕熱或氣虛下陷者需慎裁。
傳統服藥法
澤瀉6兩,木豬苓(去黑皮)6兩,白朮(炒)6兩,木通(去皮)6兩,青皮(去瓤)6兩,青木香6兩,陳皮(去白)6兩(為末),川楝子(炮,去核)12兩,胡蘆巴(炒)12兩,茴香(淘去砂,炒)12兩,破故紙(炒)12兩(用斑蝥3兩各炒香熟,並去斑螫不用),黑牽牛1斤半(半生用,半炒熟,為末1斤)。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或50丸,先用桃仁7粒,茴香1撮,蔥頭3莖同炒香熟,細嚼溫鹽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利水作用,因此,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補充水分,以免出現脫水的情況。此外,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脾胃。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腎脫鉗丸,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二。 組成:澤瀉6兩,木豬苓(去黑皮)6兩,白朮(炒)6兩,木通(去皮)6兩,青皮(去瓤)6兩,青木香6兩,陳皮(去白)6兩(爲末),川楝子(炮,去核)12兩,胡蘆巴(炒)12兩,茴香(淘去砂,炒)12兩,破故紙(炒)12兩(用斑蝥3兩各炒香熟,并去斑螫不用),黑牽牛1斤半(半生用,半炒熟,爲末1斤)。 主治:一切下部疾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