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內消丸

MU XIANG NEI XIAO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0.9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8%
肝經 15%
膀胱經 11%
胃經 8%
三焦經 7%
腎經 7%
膽經 4%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肺經
肝經
膀胱經
胃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木香內消丸中包含木香,乃因其性溫、味苦,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

木香善於行氣,可疏肝理氣,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腹脹、脘腹疼痛等症狀。其燥濕健脾之性,可改善脾胃虛弱引起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木香在木香內消丸中,不僅有助於行氣止痛,更能健脾和胃,起到消食止痛、調和脾胃的功效,對脾胃氣滯、脘腹脹痛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木香內消丸中添加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破瘀消積: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與方中木香、枳殼等藥材配合,能有效消散肝脾之氣滯血瘀,改善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二、 活血化瘀:方中柴胡、香附等藥材疏肝解鬱,而三稜則可活血化瘀,二者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乳房脹痛等症狀。

木香內消丸中加入豬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豬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方中木香善於行氣止痛,但若濕邪阻滯,則氣機難以運行,藥效難以發揮。豬苓加入,可利水滲濕,幫助木香疏通氣機,更有效地止痛。
  2. 健脾益氣: 豬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方中木香性燥,久服易傷脾胃。豬苓的加入,可補益脾胃,防止木香過於燥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木香內消丸中加入澤瀉,主要是利用其利水滲濕之功效,針對脾胃濕熱引起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進行治療。

澤瀉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瀉熱除煩的作用。其利水滲濕作用,可以將脾胃積聚的濕熱排出體外,減輕濕熱對脾胃的損害,改善消化功能;而其瀉熱除煩之效,則可消除濕熱引起的煩躁不安、口苦口渴等症狀。

因此,木香內消丸中加入澤瀉,可以有效地改善脾胃濕熱引起的各種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木香內消丸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川楝子味苦性寒,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木香內消丸主治肝鬱氣滯,腹痛、腹脹等症,川楝子可助其疏肝解鬱,緩解疼痛。
  2. 消積化滯,降逆止嘔: 川楝子具有消積化滯,降逆止嘔的功效,能幫助消化,緩解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木香內消丸主要針對消化不良、脾胃虛弱引起的腹脹、腹痛,川楝子的加入可增強其消積化滯的作用。

木香內消丸中加入陳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行氣消積、健脾和胃的作用。與木香、枳殼等藥材配合,能有效改善脾胃氣滯,促進消化功能,有助於消除積滯,達到內消的效果。
  2. 疏肝理氣: 陳皮還具有疏肝理氣的作用,可以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進一步提升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藥效發揮,提高療效。

木香內消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

香附性味辛、苦、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腫之效。與木香同為理氣藥,二者相輔相成,共奏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功,尤其適用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痛等症狀。

此外,香附亦能調和脾胃,有助於改善消化不良、腹痛腹脹等症狀,進一步提升木香內消丸的療效。

木香內消丸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木香內消丸主治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青皮的加入可以幫助疏解肝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緩解腹痛、腹脹等症狀。
  2. 消食導滯,健脾開胃:青皮還有消食導滯、健脾開胃的功效。木香內消丸中常含有其他健脾消食的藥材,如木香、陳皮等。青皮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材,增強消食導滯的效果,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主治功效


木香內消丸治疝氣功效分析

根據多部古籍,如《幼幼集成》、《推拿抉微》、《育嬰家祕》等,木香內消丸主要用於治療小兒疝氣,尤其針對「氣疝」。 古籍記載其主治症狀為:「氣瘡、性急多哭、卵腫、痛連小腹」。 這些症狀描述,從中醫角度分析,指向肝氣鬱滯、氣血凝滯所致。

治療原理:

木香內消丸的組成藥物,其功效協同作用,達致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利水消腫之效,從根本上解決「氣疝」的病機: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方中川楝子、香附、青皮、陳皮,皆具有疏肝解鬱、行氣止痛之功。小兒性急多哭,多因肝氣鬱滯所致,此四味藥物能有效疏解肝氣,緩解疼痛。木香亦能行氣止痛,並健脾和胃,輔助疏肝之效。

  •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三稜具有破瘀消癥、散結止痛之效,能化解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腫脹疼痛。 配合川楝子、青皮,進一步消散腫塊,改善卵腫。

  • 利水消腫: 豬苓、澤瀉二藥具有利水通淋的功效,能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減少腫脹,輔助消腫散結。

綜上所述,木香內消丸並非單純止痛,而是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利水消腫等多個方面,來調理臟腑功能,從根本上解決氣疝的病因。 方中藥物相互配伍,標本兼治,使肝氣得以疏通,瘀血得以化解,水濕得以排除,從而達到治療疝氣的目的。 古籍中提及,其可作為柴苓湯、加減二陳湯之後的治療方案,也說明瞭其在治療疝氣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及臨牀應用時機。 諸方劑所用藥材略有不同,但其治療目的和原理是相通的。

傳統服藥法


木香、三稜(煨)、豬苓、澤瀉、川楝子肉、陳皮、青皮、小茴香(炒)各等分,海藻(洗)2錢,香附(酒浸)7錢半。
上為細末。酒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20-30丸,空心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木香內消丸的注意事項如下:

孕婦慎用。 本方有活血作用,有出血傾曏者慎用。 本方有通利水道作用,有水腫、水飲、水滯等症狀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木香內消丸, 出處:《育嬰家秘》卷四。 組成:木香、三棱(煨)、豬苓、澤瀉、川楝子肉、陳皮、青皮、小茴香(炒)各等分,海藻(洗)2錢,香附(酒浸)7錢半。 主治:疝氣。

木香內消丸, 出處:《幼幼集成》卷四。 組成:南木香(屑)7錢,京三棱(煨)7錢,結豬苓(焙)7錢,宣澤瀉(炒)7錢,川楝肉(炒)7錢,正廣皮(酒炒)7錢,香附米(酒炒)7錢,杭青皮(醋炒)2錢。 主治:氣瘡。性急多哭,卵腫,痛連小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