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金鈴子(去核,炒黃)2兩,赤樸兒(焙)2兩,茴香(炒)2兩,肉桂(去粗皮)半兩,甜瓜子(微炒)1兩。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100丸,空心、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消疝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七。 組成:蒼朮2兩,茴香(鹽炒)1兩,玄胡1兩,牽牛半兩(鹽炒),木香1錢,川楝半兩(用巴豆二七,不要碎,炒黑,不用豆)。 主治:諸疝。
消疝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四。 組成:橘核(鹽炒)1兩,藿香1兩,大茴5錢,荔枝核(炒)5錢,青皮(醋炒)5錢,陳皮5錢,沉香2錢,硫黃3錢(火酒煮)。 主治:疝氣偏墜。
消疝丸, 出處:《東醫寶鑑·外形篇》卷四引《醫方集略》。 組成:蒼朮1斤(泔浸,切片),蔥白1斤(切,和鹽1兩同炒黃,去蔥),川椒(微炒)4兩,白茯苓4兩,茴香(炒)4兩。 主治:小腸疝氣。
消疝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金鈴子(去核,炒黃)2兩,赤朴兒(焙)2兩,茴香(炒)2兩,肉桂(去粗皮)半兩,甜瓜子(微炒)1兩。 主治:寒在下焦,臍腹牽痛,膀胱重墜,久而不癒,漸至腫大,甚者生瘡,時有膿汁,焮硬赤痛,不可忍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