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腸」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腸,中醫臟象學說中六腑之一,為「傳化之腑」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解剖結構上承胃腑幽門,下接大腸之闌門,包含十二指腸、空腸、回腸等現代解剖學對應部位,形成「胃—小腸—大腸」的消化傳導鏈。
生理功能
- 受盛化物
《黃帝內經》稱小腸為「受盛之官」,主司承接胃腑初步腐熟的水穀,進行二次消化。《醫宗必讀》強調:「小腸居胃下,受盛胃中之化物而分清濁。」此處「化物」過程需依賴小腸陽氣的溫煦與脾氣的協同,將食糜轉化為水穀精微與糟粕。 - 泌別清濁
為小腸核心功能,具雙重分化作用:
- 精微吸收:清者(水穀精華)由脾轉輸全身,《類經》註解:「小腸居胃下,脾之運化賴其分清。」
- 糟粕傳導:濁者中的固態殘渣下傳大腸,水分部分則滲入膀胱,形成二便之源。《證治準繩》指出:「小腸虛則溲便遺瀝,實則閉塞不通。」反映其與二便調控的密切關係。
- 與心相表裏
經絡學說中,手太陽小腸經與手少陰心經互為表裏。《靈樞·本輸》提出:「心合小腸,小腸者,受盛之腑。」臨床可見心火移熱小腸導致的尿赤澀痛,或小腸實熱上擾心神之證。
推拿特定部位
小兒推拿中,「小腸」作為特定操作部位,因學派差異而定位不同:
- 尺側定位說:見於《幼科推拿秘書》,取小指尺側緣從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線,清小腸可利尿通淋。
- 三焦聯動說:《小兒推拿廣意》將其與中指近節指腹對應,操作時常與「大腸」(食指橈側)配伍調節二便。
- 食指定位說:《幼科鐵鏡》獨特定位於食指中節指腹,推拿時講究「弧形運法」以調腸腑氣機。
病理特徵
《諸病源候論》描述小腸病機多見「受盛失職」與「清濁不分」:
- 虛寒證:腹脹腸鳴、完穀不化,方如附子粳米湯。
- 濕熱證:小便短赤、臍腹脹痛,代表方劑導赤散。
- 氣機紊亂:《醫學綱目》強調「小腸氣」可現少腹急痛,與肝經循行相關。
歷代醫家尤重小腸與膀胱的「津液代謝關聯」,《醫林繩墨》直言:「小腸不清則膀胱不利」,臨床治療淋證常兼顧小腸氣化。現代中醫研究進一步發現,小腸經脈循行與腸繫膜淋巴循環具有功能耦合特徵,拓展「泌別清濁」理論的科學內涵。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