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拒按」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06
名詞介紹
拒按
拒按為中醫診斷學中之重要病狀名詞,指患者疼痛部位因外來按壓而痛感加劇,甚或抗拒觸碰之表現。此症多屬裡實證範疇,常見於胸腹部疾患,反映體內氣血瘀滯、邪氣壅盛之病理狀態。
中醫理論基礎
- 病機與辨證
拒按之機理,根源於「不通則痛」。實邪(如寒凝、熱結、氣滯、血瘀、痰飲等)阻滯經絡臟腑,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按壓時進一步加重瘀阻,故疼痛加劇。《景嶽全書·雜證謨》明確指出:「痛有虛實……辨之之法,但當察其可按者為虛,拒按者為實。」此為辨別疼痛虛實之關鍵依據。 -
與「喜按」之對比
- 拒按:屬實證,疼痛劇烈、部位固定,按之痛增,如急性腸癰(闌尾炎)、癥瘕積聚(腫瘤或硬塊)等。
- 喜按:屬虛證,疼痛綿綿、按壓反覺舒緩,多因氣血不足或臟腑失養所致,如脾胃虛寒之腹痛。
-
相關證型與疾病
- 氣滯血瘀:如脅肋脹痛拒按,常見於肝鬱氣滯或跌打損傷。
- 陽明腑實:腹滿硬痛拒按,伴便秘、潮熱,見於《傷寒論》承氣湯證。
- 婦科實證:經期小腹刺痛拒按,多因寒凝血瘀或熱毒蘊結。
臨床應用
中醫透過拒按與喜按之別,結合四診(望、聞、問、切),進一步判別病性與病位。例如:
- 腹部拒按:若臍周硬滿拒按,可能為腸癰或宿食積滯;右下腹拒按則需考慮腸癰(闌尾炎)。
- 胸脅拒按:多與肝膽濕熱或瘀血內停相關,如膽囊炎、肋間神經痛。
古籍論述補充
除《景嶽全書》外,《醫宗金鑒》亦強調:「凡痛而拒按者,必是實邪;喜按者,元氣虛也。」《傷寒論》中對陽明腑實證之描述「腹滿痛,繞臍痛,拒按」,更以大承氣湯急下存陰,體現「通因通用」之治則。
拒按作為實證之標誌,對指導中醫辨證用藥具重要意義,臨床需結合整體脈證,方能精準施治。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