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詞典》解釋「小腹」的意思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7-19
名詞介紹
小腹
小腹為人體部位名稱,屬下腹部之中段區域,位居臍下、恥骨聯合之上,為三陰經與衝、任二脈所過之處。中醫典籍《靈樞·經脈》記載:「肝足厥陰之脈……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挾胃。」明確指出小腹與肝經之循行密切相關,亦為經氣匯聚之要地。
經絡循行與臟腑聯繫
-
經絡分布
- 足三陰經: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皆行經小腹。肝經「抵小腹」而絡陰器;腎經「循腹內」與小腹深層相連;脾經雖主大腹,然其分支亦與小腹氣血相通。
- 奇經八脈: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其下行支脈貫小腹,主調女子月事及男子精竅;任脈「起於中極之下」,沿小腹正中上行,總任一身之陰經,尤與生殖機能相關。
-
臟腑所主
- 肝腎同源:小腹內藏胞宮(女子)、精室(男子),肝主疏泄、腎司封藏,二者協調則小腹氣機暢達。若肝郁氣滯或腎氣虧虛,常見小腹脹痛、月經不調、遺精等證。
- 脾胃運化:小腹雖非脾經直屬,然脾主升清,胃主降濁,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可致小腹墜脹或冷痛,如《金匱要略》所述「腹滿時減,復如故」之寒證。
病理表現與中醫辨證
- 寒凝小腹:多因外感寒邪或陽虛內寒,症見小腹冷痛、得溫則減,婦人可見經行後期、經血暗黑。張仲景以當歸生薑羊肉湯溫養肝血,散小腹之寒。
- 氣滯血瘀:情志不暢或外傷所致,小腹刺痛拒按,舌現紫斑。如《醫林改錯》少腹逐瘀湯,專治瘀阻小腹之痛經、癥瘕。
- 濕熱下注:多見小便短赤、小腹灼痛,帶下黃稠,乃濕熱蘊結下焦,可用八正散清利濕熱。
古典醫籍之論述
《難經·四十四難》稱小腹為「丹田」所在,乃「人之原氣所繫」;《諸病源候論》則言:「小腹為陰中之陰,寒氣易客。」可見其生理特性與病機特點。此外,針灸治療常取關元、氣海等小腹要穴,以培元固本、溫通經脈。
小腹之診察,須綜合望色、切按、問證,辨其寒熱虛實,方能確立治則。其生理病理與肝、腎、衝任密切相連,為中醫辨治下焦疾病之關鍵部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