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六味活血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活血化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調經、補血養血之效。六味活血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而當歸的活血化瘀功效能有效改善局部瘀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二、補血養血:當歸還具有補血養血的作用,能改善因瘀血導致的氣血不足,進一步促進組織修復和傷口癒合。
因此,當歸在六味活血散中扮演著活血化瘀、補血養血的重要角色,使其能更有效地治療跌打損傷等病症。
六味活血散中包含川芎,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其性溫而散,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並具有舒筋活絡之效。
臨牀應用中,川芎常用於治療頭痛、眩暈、肢體麻木、經期疼痛等症狀,其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並促進組織修復。
因此,六味活血散中添加川芎,旨在增強其活血化瘀功效,達到舒筋活絡、止痛消腫之目的。
六味活血散中包含赤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方中以其涼血止血,散瘀消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
- 清熱解毒: 赤芍還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以清熱涼血,解毒消腫,對於熱毒引起的瘀血腫痛,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方中使用赤芍,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六味活血散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方劑中加入生地黃,可有效緩解因血熱造成的出血,並改善瘀血凝滯,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 滋陰養血:生地黃能滋陰養血,滋潤血脈,改善血虛造成的血瘀。六味活血散常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生地黃的滋陰作用能幫助改善血行,促進瘀血消散。
六味活血散中包含紅花,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的功效。
紅花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其藥性溫和,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閉痛經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紅花還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等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的療效,進一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障礙,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六味活血散中加入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蘇木性味苦甘,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六味活血散旨在活血化瘀,故加入蘇木以增強其活血化瘀之效。
- 消腫止痛: 蘇木亦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緩解炎症反應,減少組織水腫,並減輕疼痛。這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狀亦有幫助。六味活血散中的其他藥物如當歸、赤芍等也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加入蘇木可加強其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六味活血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癰疽瘡痛初起,紅腫不散」。其應用情境可見於痘瘡後續引發之癰毒腫痛,或外敷內服過用寒涼藥,致血氣凝滯、腫硬不消者。案例記載,小兒痘瘡生癰,赤腫作痛,誤用寒涼藥後腫痛未除,反因血凝加劇,此時以六味活血散配合隔蒜灸,可疏通血滯,促腫消痛止。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
本方由六味藥物等分組成:
- 當歸:性溫,善補血活血,兼能散瘀,為血病要藥。
- 川芎:辛散溫通,行氣活血,擅通經絡瘀阻,為「血中氣藥」。
- 赤芍藥:苦微寒,清熱涼血,散瘀止痛,與當歸、川芎協力化瘀。
- 生地黃:甘寒質潤,滋陰涼血,防辛溫藥物耗血,兼清熱毒。
- 紅花:辛溫,活血通經,散瘀消腫,專攻瘀血阻滯。
- 蘇木:鹹辛平,破血散瘀,消腫止痛,尤善治癰腫瘡毒。
治療原理分析
此方以「活血散瘀」為核心,針對癰疽初起之「氣滯血瘀」病機而設:
- 氣血并調:當歸、川芎兼具補血與行氣之效,使血行而氣不滯。
- 涼血防熱:赤芍、生地清解血分鬱熱,防瘀久化火,亦制溫藥之燥。
- 專攻瘀結:紅花、蘇木直入血分,破散局部瘀腫,促氣血流通。
當過用寒涼藥致血凝不散時,此方以溫通為主、涼潤為輔,既能化解寒凝血瘀,又可避免溫燥助熱,契合「紅腫不散」之局部氣血壅滯狀態。配合隔蒜灸溫通陽氣,內外合治,共奏消腫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當歸、川芎、赤芍藥、生地黃、紅花,蘇木各等分。
水煎,量服之。
痘瘡生癰毒 一小兒赤腫作痛,內服外敷皆寒涼之藥,用活命飲一服,痛頓止而腫未消,此涼藥血凝而然也,用六味活血散及隔蒜灸而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六味活血散,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八。 組成:當歸、川芎、赤芍藥、生地黃、紅花、蘇木各等分。 主治:癰疽瘡痛初起,紅腫不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