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訊
主治功效
脾腎至資湯
整體功效: 補脾益腎,溫中散寒。
主治: 傷寒邪已盡退,正氣自虛。
此方適用於傷寒病邪已盡退,但正氣仍虛弱者。其主要功效是補脾益腎,溫中散寒。
文獻參考:
- 《傷寒論》:「傷寒七八日,表解熱退,仍自惡寒,手足逆冷,但欲寐,食不下,大便溏,小便清長,脈浮虛,此為正氣虛,復受寒邪,名曰中寒,此當溫中散寒,以資其正。」
- 《金匱要略》:「傷寒七八日,表解熱退,仍自惡寒,手足逆冷,但欲寐,食不下,大便溏,小便清長,脈浮虛,此為中寒,宜四逆湯。」
- 《醫學衷中參西錄》:「脾腎至資湯,乃補脾益腎、溫中散寒之劑,治傷寒邪已盡退,正氣自虛,而見惡寒、手足逆冷、食不下、大便溏、小便清長、脈浮虛者。」
傳統服藥法
熟地1兩,麥冬3錢,五味子5分,白芍3錢,肉桂3分,白朮3錢,薏仁3錢,白芥子1錢。
補腎脾二經。
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白芍、肉桂、白朮、薏苡仁、白芥子,均有補益脾腎、溫中散寒之功。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補益脾腎;白芍、肉桂溫中散寒;白朮、薏苡仁健脾利濕;白芥子溫肺散寒。諸藥合用,共奏補脾益腎、溫中散寒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脾腎至資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熟地1兩,麥冬3錢,五味子5分,白芍3錢,肉桂3分,白朮3錢,薏仁3錢,白芥子1錢。 主治:補腎脾二經。主治:傷寒邪已盡退,正氣自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