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關止血丸」方劑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燥濕止癢的功效,用於治療出血症狀。
白礬性寒涼,味酸澀,入肺、脾經。其收斂性可固澀止血,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肺熱咳血、鼻衄等症狀。此外,白礬亦具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疹、蕁麻疹等皮膚病。
在「通關止血丸」中,白礬與其他藥材配伍,起到收斂止血、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
通關止血丸方中加入沉香,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沉香氣味辛溫,入脾、胃、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納氣之效。方中因血瘀阻滯經絡,導致疼痛,沉香可疏通血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
- 溫陽固脫: 沉香氣味辛溫,入腎經,可溫腎陽氣,固脫止血。方中因失血過多,導致陽氣虛脫,沉香可溫補腎陽,固護元氣,防止血崩不止。
因此,沉香在通關止血丸中發揮着行氣止痛、溫陽固脫的重要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止血通絡、緩解疼痛的目的。
通關止血丸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通關止血丸主要用於治療血瘀阻滯經絡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而痰濕阻滯亦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加重出血。半夏加入方中,可燥濕化痰,使氣血通暢,有利於止血。
-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血瘀阻滯經絡,可導致氣機鬱滯,出現噁心嘔吐等症狀。半夏加入方中,可降逆止嘔,緩解相關症狀,提高療效。
通關止血丸中加入糯米,主要原因如下:
- 固澀止血:糯米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中益氣、固澀止血之效。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導致的出血,糯米有助於補益脾胃,固澀止血,起到止血效果。
- 調和藥性:糯米作為藥引,可以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性味,使其藥效更加協調,發揮更好的止血效果。同時,糯米還具有較好的吸附性,可以吸附藥液,使藥液更容易被人體吸收。
通關止血丸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 開竅醒神,活血化瘀:麝香氣味辛香濃烈,性溫,能開竅醒神,行氣止痛,並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促進血液循環,止血生肌:麝香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加速傷口癒合。同時,其還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通關止血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鼻衄」,即鼻出血。古代醫家認為鼻衄多因血熱上沖、氣逆不降,或陰虛火旺所致。通關止血丸以「塞耳」外用法結合內服「陳槐湯」來協同作用,其設計旨在通關開竅、降氣止血,通過耳部給藥間接調控氣血運行。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及性味功效
- 枯白礬(1錢)
性味酸澀寒,具收斂止血、清熱解毒之效。古代用礬石外治多取其固澀之力,對黏膜出血(如鼻衄、齒衄)有直接止血作用。 - 沈香(3分)
性味辛溫,下行降氣,能引上逆之氣血歸於平穩。鼻衄與氣火上沖相關,沈香可降氣納氣,輔助止血。 - 半夏(4個)
性味辛溫,能化痰降逆、開泄閉塞。鼻衄若兼痰濕壅滯,半夏可通調氣機,助礬石收斂而不留瘀。 - 糯米(14粒)
甘平黏潤,可緩和藥性,保護黏膜,並作為賦形劑幫助丸藥黏合。古人認為糯米能「和營衛」,協調藥效。 - 麝香(1分)
辛香走竄,通關開竅,助藥性透達。鼻衄雖屬出血,但若因氣血壅塞而致,麝香能疏通經絡,使「塞藥」之力透過耳竅影響鼻部。
2. 配伍與治療邏輯
- 「塞耳」給藥的特殊性
中醫理論中,耳與全身經絡相連(如少陽經循行耳周),「塞耳」可通過經絡傳導調節鼻部氣血。此方以麝香為引,使藥性從耳竅間接作用於鼻,既避免直接刺激出血部位,又能通關宣竅。 - 降氣止血的協同作用
沈香、半夏降氣,枯礬收澀,麝香開通,形成「降-收-通」的動態平衡:既止血而不留瘀,又避免過度收斂導致氣機鬱滯。 - 結合內服陳槐湯
陳槐湯(古籍中多為陳皮、槐花等組成)內服可清熱涼血,與外用法形成「外閉內清」的治療策略,標本兼顧。
3. 可能的作用原理
從現代角度推測,礬石的收斂作用可能促使局部血管收縮;麝香揮發成分可能通過黏膜吸收調節微循環;沈香與半夏的揮發油或具鎮靜、抗炎效果,間接降低出血傾向。耳部給藥或刺激迷走神經,反射性影響鼻部血管張力。
三、總結
通關止血丸的設計體現中醫「上病下治」「內病外治」的思維,以外塞引藥入經、降氣開竅為主,內服湯藥為輔,針對鼻衄的氣逆血熱病機,兼顧止血與調氣之效。其配伍簡潔,以通塞並用、動靜結合為特色,展現古代方劑的靈活性。
傳統服藥法
枯白礬1錢,沈香3分,半夏4個,糯米14粒,麝香1分。
上為末,面糊為丸,如豌豆大。
每用2丸,塞左右兩耳,即服陳槐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通關止血丸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如果有便秘、尿閉等症狀,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關止血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七。 組成:枯白礬1錢,沉香3分,半夏4個,糯米14粒,麝香1分。 主治:鼻衄。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