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芎湯

香芎湯

XIANG XIO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7%
肺經 20%
脾經 17%
大腸經 11%
心經 10%
肝經 4%
膽經 4%
心包經 4%
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膽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芎湯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作用。香芎湯多用於治療頭痛、頭暈、心胸脹痛、腹痛等症,川芎能疏通經絡,解除瘀阻,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香芎湯中加入川芎,可有效治療因血瘀引起的各種病症,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香芎湯方中加入石膏,主要考量其清熱解表、涼血止血的作用。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涼血止血之功效。

香芎湯屬於解表散寒、活血止痛的方劑,但若患者伴有熱象,如發熱、口渴、舌苔黃膩等,則需要加入石膏以清熱解表,避免寒熱錯雜,影響藥效。

此外,石膏也能涼血止血,對於一些伴有出血症狀的患者,例如鼻衄、咯血等,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香芎湯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升舉陽氣,疏散風邪:升麻性微寒,味甘辛,歸肺、脾經,具有升散、解表之功效。香芎湯常用於治療外感風寒、頭痛鼻塞、肢體疼痛等症,升麻能升舉陽氣,疏散風邪,使藥效直達病所。
  2. 配伍相輔,增強療效:升麻與香芎、川芎等藥材相配伍,可增強祛風解表、止痛活血之效。升麻的升散之性,可以引導藥力向上,而香芎、川芎等藥材則能向下行氣活血,使藥力上下貫通,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香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香芎湯中藥材性味較烈,如川芎辛溫、香附辛行,甘草性甘平,能夠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可以增強香芎湯的補氣活血、行氣止痛功效,使藥效更全面、更有效。

香芎湯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厚朴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燥濕化痰之效。與香芎、川芎等藥材合用,可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肝氣鬱結、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脅疼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配合香芎,增強藥效: 厚朴的辛溫之性,能引導香芎的香氣及藥力下行,達到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效果。同時,厚朴的燥濕化痰作用,也能配合香芎的溫經散寒之效,共同改善寒凝氣滯所致的疼痛。

因此,厚朴在香芎湯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芎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風」或「傷寒陰盛」之症,其脈象特徵為「兩手脈浮而緩」,或「寸脈力小,尺脈力大」,且伴有「惡風不自汗」。此證屬外感風邪,或傷寒後陽氣不足、陰寒偏盛,導致表氣不固,營衛失調。

  1. 中風脈浮而緩

    • 「浮脈」主表,提示病邪在表;「緩脈」可能為風邪襲表,或正氣不足、氣血運行遲緩。此處「中風」非現代腦血管病變,而是外感風邪(如《傷寒論》所述「太陽中風」),故見惡風。
    • 「不自汗」顯示衛陽不足,腠理不開,與典型太陽中風(桂枝湯證之自汗)有別,可能兼有陰寒內鬱。
  2. 傷寒陰盛,寸小尺大

    • 「寸脈力小」反映上焦陽氣不足,肺衛虛弱;「尺脈力大」則下焦陰寒內盛,可能兼有裡寒。
    • 此類證候屬表陽不足、內有陰寒,故方中配伍升散與溫通之藥,以助陽解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川芎」為君,「石膏」「升麻」為臣,「厚朴」「甘草」為佐使,後可加「細辛」以增強溫通之力。其配伍思路如下:

  1. 川芎(1分)

    • 辛溫走竄,為血中氣藥,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外散風邪、內通氣血。
    • 主治風邪頭痛、血瘀氣滯。在此方中,主散表邪,兼調氣血,解決「脈浮緩」之表鬱。
  2. 石膏(2兩)

    • 性寒質重,傳統用於清熱瀉火,但此處用量較大(比例最高),可能針對「傷寒陰盛」潛在的鬱熱(如寒包火),或制約升麻、川芎之溫燥。
    • 古方中石膏亦用於解肌透表(如《傷寒論》麻杏甘石湯),此處或取其清透之功,助散表邪。
  3. 升麻(3分)

    • 辛涼升散,解表透疹,升舉陽氣。與川芎協同,增強疏風解表之力,適用於「惡風不自汗」之表鬱。
    • 升提之力可助寸脈(上焦陽氣),改善「寸脈力小」。
  4. 厚朴(半兩)

    • 苦辛溫,行氣燥濕,降逆除滿。雖為解表劑,但配厚朴可能針對兼夾氣滯或濕鬱(如胸悶、腹滿),或防石膏寒涼傷中。
  5. 甘草(半兩)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益氣,助正氣抗邪。
  6. 加減細辛(2分)

    • 若服後「寸脈力尚小」,加細辛以增強溫通陽氣、散寒止痛之效。細辛辛烈,能通徹表裡,助陽氣宣達,改善上焦虛寒。

方劑配伍特點與原理

  1. 表裡兼顧,寒溫並用

    • 石膏寒涼,川芎、升麻辛溫,形成「辛散透表、清透鬱熱」之結構,適用於表寒兼輕度裡熱,或陽鬱不伸之證。
    • 厚朴、甘草調和中焦,防石膏傷胃,亦助氣機運轉。
  2. 升陽解鬱,調和脈象

    • 通過升麻、川芎升散,解決「寸脈力小」;石膏清透鬱熱,防過燥化火;加細辛後更強化溫通之力,助陽氣外達。
    • 「尺脈力大」屬陰盛,但方中未用大熱藥(如附子),推測此證以陽鬱為主,散表後裡寒自解,或需辨證後續溫裡。
  3. 時令限制(芒種後、立秋前)

    • 夏季暑濕盛行,此方辛散透表兼清熱,可能針對暑月外感風寒夾濕熱之證,但需避免秋冬燥冷時誤用,防過耗陽氣。

總結

香芎湯以「疏風解表、升陽散鬱」為核心,兼顧清透裡熱與調和中焦,適用於表鬱兼陽氣不伸、輕度寒熱錯雜之證。其脈象與症狀的對應,體現了古代中醫「脈證合參」的辨治邏輯,尤其注重寸尺脈力對比與藥量比例的細微調整。

傳統服藥法


川芎1分,石膏2兩,升麻3分,甘草半兩,厚朴半兩。
如3-5服後寸脈力尚小,加細辛2分。
上為末。
每服3錢,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芒種以後立秋以前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香芎湯有發散風寒、清熱解表的功效,因此不宜在感冒初期使用。如果患者有發熱、頭痛、咳嗽等感冒症狀,應先使用其他治療感冒的藥物,待感冒症狀緩解後再使用香芎湯。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痲風 [漢生氏病]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怕冷身體容易出汗牙齒痛牙齒浮動怕吹到風半身或下肢麻木牙齦萎縮面部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香芎湯, 出處:《雲岐子脈訣》。 組成:香附子1兩半,白芍藥1兩,當歸1兩,芎半兩。 主治:敗血不止,面色無光,脈微。

香芎湯, 出處:《傷寒微旨論》卷上。 組成:川芎1分,石膏2兩,升麻3分,甘草半兩,厚朴半兩。 主治:病人中風,兩手脈浮而緩,或傷寒陰盛,寸脈力小,尺脈力大,惡風不自汗者。

香芎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芎藭半兩,羌活(去蘆頭)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防風(去叉)半兩,莽草半兩,鬱李仁(去皮,研)半兩。 主治:風壅齒痛不可忍,或牙齒動搖,並口內生瘡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