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泄瀉丸
XIE XIE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紅爐點雪》卷二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8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泄瀉丸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
白朮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瀉的功能。泄瀉多因脾虛不運、濕邪內盛所致,白朮能補脾氣、燥脾濕,從根本上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抵抗力,從而起到止瀉的作用。此外,白朮還能增強腸道吸收功能,防止營養流失,有利於恢復正常消化功能。
泄瀉丸中加入橘紅,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理氣燥濕:橘紅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理氣燥濕、化痰止咳之功效。泄瀉常伴有脾胃氣滯、濕濁內停,橘紅可疏肝理氣,燥濕化痰,幫助脾胃運化,緩解腹瀉。
- 降逆止嘔:橘紅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泄瀉常伴有嘔吐,橘紅可降氣止嘔,緩解嘔吐症狀,使腹瀉得到更全面治療。
泄瀉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收斂止瀉: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脾胃虛寒、氣機不固引起的泄瀉,白芍可收斂腸胃,固澀止瀉,緩解腹瀉症狀。
2. 和解脾胃: 白芍能養血柔肝,對於脾胃虛弱、肝氣不舒所致的泄瀉,白芍能和解脾胃,緩解肝氣鬱結,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止瀉。
泄瀉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 健脾利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之效。泄瀉多因脾虛濕盛,導致水谷不化而下泄,茯苓可健脾固澀,利濕止瀉,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從根本上治療泄瀉。
- 滲濕利水: 茯苓能滲濕利水,有助於排出體內過多的水分,減輕泄瀉導致的腹瀉症狀。同時,茯苓還能促進腸道蠕動,使糞便排出順暢,緩解腹脹腹痛等不適。
泄瀉丸中加入蓮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固澀止瀉:蓮子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的功效。泄瀉多因脾虛不固、腎氣不足所致,蓮子能補脾益腎,固澀止瀉,有助於改善腹瀉症狀。
二、清熱降火:蓮子亦具清熱降火之效,對於因濕熱內蘊引起的腹瀉,能起到清熱利濕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泄瀉丸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固澀止瀉: 芡實味甘、澀,性平,入脾、腎經。其具有補脾益腎、固精止帶、澀腸止瀉的功效。泄瀉丸針對脾腎虛弱、腸滑不固導致的泄瀉,芡實能補益脾腎,收斂腸道,有助於止瀉。
- 健脾益氣: 芡實亦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泄瀉常伴隨脾胃虛弱,食慾不振,芡實可健脾開胃,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消化吸收,輔助止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泄瀉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火病便溏或瀉、下迫窘痛,脾泄、腎泄」。「火病」指溼熱內蘊或氣機鬱滯化火,「下迫窘痛」為溼熱下注大腸之裏急後重;「脾泄」屬脾虛溼盛之瀉,「腎泄」則多見五更瀉,由命門火衰所致。故本方兼顧清熱化溼、健脾溫腎、行氣止痛之功,乃攻補兼施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祛溼健脾為核心:
- 蒼朮、白朮、赤白苓:蒼朮燥溼運脾,白朮健脾利溼,赤白茯苓分消溼熱,共築中焦堤防。
- 草果、厚朴(川樸)、半夏:溫化寒溼,破氣寬中,針對溼濁中阻之腹滿泄瀉。
- 大腹皮、木瓜:利溼行津,舒筋緩急,治溼滯氣機之腹痛下迫。
行氣止痛,調暢三焦:
- 木香、檀香、砂仁、烏藥:理氣醒脾,暖胃散寒,尤善治氣滯腹痛。
- 香附、橘皮(廣皮):疏肝和胃,防土壅木鬱,契合「泄責之脾,痛責之肝」之旨。
升清降濁,和解表裏:
- 蘇葉、藿香、白芷、薄荷:辛香透表,化溼和中,取「逆流挽舟」之義,使表氣通而裏滯除。
- 桔梗:宣肺提壺揭蓋,助水道通調;羌活、防風:風藥勝溼,升陽止瀉。
溫澀並用,標本兼顧:
- 神曲、茶葉:消食化滯,清熱解毒,針對溼熱積滯。
- 朱砂:鎮心安神,兼治溼熱擾心之煩躁,非獨為衣。
- 紫豆蔻、煨薑(疑為原方缺失):溫中止瀉,暗合「久瀉需溫」之理。
方劑特色:
全方以「風藥升陽、辛開苦降、溫清並行」為法,既解表邪,又疏裏滯,尤重調和肝脾。溼熱者得蘇葉、香薷之清透;寒溼者賴草果、木香之溫化;脾虛者恃白朮、茯苓之健運;氣滯者憑厚朴、烏藥之疏通。配伍層次分明,適應證廣,故註明「孕婦不忌」,示其藥性平和。
註:古籍中「腎泄」多含溫補之意,然此方未用附子、補骨脂等溫腎藥,推測其治「腎泄」乃通過調暢氣機、醒脾化溼間接奏效,或須配伍他方共用。
傳統服藥法
蒼朮2兩,白朮2兩,赤苓4兩,白苓4兩,煨草果2兩,神曲5兩,甘草3兩,川樸6兩,廣皮6兩,木瓜3兩,桔梗1兩5錢,蘇葉7兩,半夏4兩5錢,防風3兩,香薷2兩,朱砂4兩,炒烏藥3兩,茶葉2兩,大腹皮3兩,羌活4兩5錢,藿香7兩,煨木香3兩,紫豆蔻2兩,白芷5兩,薄荷3兩,炒砂仁3兩,檀香1兩,香附2兩。
健胃鎮痛。
上為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病重每服3錢,開水送下;病輕每服2錢;小兒病重2錢,病輕1錢。
孕婦不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服用,不宜自行服用。
- 本方有滑腸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與其他瀉藥同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泄瀉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熟地半兩,炒芍藥3錢,知母3錢,升麻2錢,乾薑2錢,生甘草1錢。 主治:久病,大腸氣泄。
泄瀉丸, 出處:《紅爐點雪》卷二。 組成:白朮(土炒)4兩,橘紅(留白)2兩,白芍(煨)2兩,白茯苓(去皮)2兩,蓮肉(去皮心)2兩,芡實(取生肉)2兩。 主治:火病便溏或瀉、或下迫窘痛,或脾泄、腎泄者。
泄瀉丸,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 組成: 泄瀉丸(《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大同方)。組成:五味子3錢,白茯苓5錢,胡蘆巴5錢,白朮5錢,黑杜仲2錢5分,野黨參2錢,補骨脂5錢,冬瓜子3錢,廣砂仁4錢,龍眼肉2錢,熟地榆2錢,枸杞子3錢。主治:健脾止瀉,固腸。 。 主治:健脾止瀉,固腸。
泄瀉丸, 出處:《醫學碎金錄》。 組成:蒼朮2兩,白朮2兩,赤苓4兩,白苓4兩,煨草果2兩,神曲5兩,甘草3兩,川朴6兩,廣皮6兩,木瓜3兩,桔梗1兩5錢,蘇葉7兩,半夏4兩5錢,防風3兩,香薷2兩,朱砂4兩,炒烏藥3兩,茶葉2兩,大腹皮3兩,羌活4兩5錢,藿香7兩,煨木香3兩,紫豆蔻2兩,白芷5兩,薄荷3兩,炒砂仁3兩,檀香1兩,香附2兩。 主治:健胃鎮痛。主治:飲食不慎,或感受寒冷,以致腹痛泄瀉,對單純性急性腹瀉由感冒引發者最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