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木瓜湯中包含木瓜,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 舒筋活絡,消腫止痛:木瓜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備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跌打損傷、筋骨疼痛、乳腺炎等引起的腫痛,木瓜都能起到緩解作用。
- 健脾胃,助消化:木瓜富含蛋白酶,能幫助消化蛋白質,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同時,木瓜也能滋養脾胃,增強其功能。
因此,木瓜作為木瓜湯的主要藥材,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消化,達到治病強身的功效。
木瓜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是為了「溫中散寒、健脾開胃」的功效。
木瓜性寒,具有潤肺止咳、消食健胃的功效,但對於脾胃虛寒者,單獨服用可能會加重寒氣,導致消化不良、腹痛等症狀。
生薑性溫,可以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吸收,搭配木瓜,可以中和其寒性,溫和脾胃,更利於藥性發揮。同時,生薑還能增強木瓜的健脾開胃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木瓜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木瓜性溫,偏於燥性,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味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中和木瓜的燥性,使藥性更溫和,避免傷陰。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解毒的作用,與木瓜共同作用,可以增強補脾益氣、舒筋活絡的功效,同時還能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總而言之,甘草在木瓜湯中起着調和藥性、增強功效的作用,使藥效更佳,更適合人體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瓜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胸膈煩悶,口乾多渴,并治腳氣」,其病機與「濕阻氣滯、津液不布」相關:
- 胸膈煩悶:濕濁停滯中焦,阻遏氣機升降,故見胸悶;木瓜化濕和胃,桂溫通陽氣,共暢氣機。
- 口乾多渴:非陰虛所致,乃濕鬱礙脾,津不上承;木瓜生津舒筋,助脾運化,濕去則津自生。
- 腳氣:此指濕腳氣(濕濁下注),症見足脛腫重、麻木。木瓜專祛筋絡濕邪,配桂枝溫化水濕,通絡消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木瓜(君藥)
- 性味酸溫,歸肝、脾經。酸能收斂濕濁,溫可疏通筋絡,《本草拾遺》載其「強筋骨,下冷氣,止嘔逆」,既能化中焦之濕以解胸悶,又利下肢濕濁以治腳氣,兼生津止渴。
- 生者偏清熱舒筋,乾者長於祛濕和胃,此方取乾者,重在燥濕行氣。
桂枝/豆蔻(臣藥)
- 桂枝:辛溫通陽,助木瓜溫化水濕,尤擅「通陽化氣以行水」,針對濕鬱氣滯之胸悶、腳氣腫滿。其溫熱之性亦可防木瓜酸收過度。
- 豆蔻(替代方案):若以豆蔻代桂,則偏「芳香化濕、醒脾開胃」,強化中焦濕阻之解決,適用於口乾伴納呆、苔白膩者。
配伍特點
- 辛酸相合:木瓜之酸收濕,桂枝之辛散滯,一收一散,調暢氣機而不助濕。
- 標本兼顧:木瓜治濕濁之標,桂枝/豆蔻調脾胃氣化之本,共奏「化濕行氣、布津通絡」之效。
此方簡潔,針對「濕滯津停」之證,通過藥性協同,使氣行濕化、津液得布,諸症自解。
傳統服藥法
木瓜(無生者,乾者亦得)1枚,桂(去粗皮)2兩(1方以豆蔻代桂)。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木瓜湯性味平和,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 木瓜湯有一定的活血作用,孕婦慎用。
- 木瓜湯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木瓜湯,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米鬭子2兩,木瓜1兩,乾薑1兩,甘草1兩。 主治:瀉不止。
木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九。 組成:木瓜(無生者,乾者亦得)1枚,桂(去粗皮)2兩(1方以豆蔻代桂)。 主治:霍亂吐利,煩渴不止。
木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乾木瓜(焙)1兩,訶黎勒皮1兩,大腹子(銼)2兩半,吳茱萸(湯洗,焙乾,炒)半兩,陳橘皮(去白,焙)半兩。 主治:乾濕腳氣。
木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乾木瓜(去瓤,銼)1兩1分,吳茱萸(洗,焙乾,炒)1兩1分,陳橘皮(湯洗,去白,焙)1兩1分,高良薑1兩1分,檳榔(銼)5枚。 主治:腳氣衝心,吐逆不止,漸至困篤。
木瓜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下。 組成:木瓜(生,去皮瓤,薄切片子)3斤,生薑(洗淨,薄切片子)1斤半,甘草(生用,細銼碎)1斤,鹽(篩揀令淨)1斤2兩。 主治:調氣利膈,消痰止嗽。主治:胸膈煩悶,口乾多渴,並治腳氣。
木瓜湯,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木瓜乾1兩,吳茱萸(湯浸7次)半兩,茴香1分,甘草(炙)1錢。 主治:霍亂,吐下不已,舉體轉筋,入腹則悶絕。或因飲冷,或冒寒,或失饑,或大怒,或乘車船,傷動胃氣,令人上吐下瀉不止,頭旋眼花,手足轉筋,四肢逆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