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飲

TING LI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5%
脾經 15%
心經 10%
小腸經 10%
膀胱經 10%
肝經 9%
大腸經 8%
胃經 8%
腎經 5%
膽經 4%
肺經
脾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飲中包含葶藶子,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入肺、腎經,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其能促進腎臟排泄水分,並降低血管通透性,有效改善水腫。對於水腫、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葶藶子可作為主藥,發揮其利水消腫之功。
  2. 潤肺止咳: 葶藶子雖性寒,但亦能潤肺止咳。其能清熱潤燥,使痰液稀釋易於排出,對於痰多咳嗽、氣喘等症狀亦有療效。因此,葶藶子在葶藶飲中,除了利水消腫之外,也能起到潤肺止咳的輔助作用。

葶藶飲中包含桑白皮,主要源於其利水消腫、宣肺止咳的功效,與方劑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葶藶飲以利水消腫為主,桑白皮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效,可輔助葶藶、豬苓等藥物,加強利水消腫之功。同時,桑白皮還可宣肺利氣,對於因水腫導致的呼吸不暢,也有緩解作用。因此,桑白皮在葶藶飲中起到協同利水、宣肺止咳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葶藶飲中加入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化痰排痰: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排痰的功效。葶藶飲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粘稠,而紫菀能潤肺化痰,有助於緩解咳嗽症狀,並使痰液易於排出。
  2. 輔助葶藶利水消腫:葶藶飲以葶藶為主藥,具有強力利水消腫的作用,但其性寒,易傷脾胃。紫菀性溫,可溫脾肺,有助於緩解葶藶的寒性,避免損傷脾胃,同時也能增強利水消腫的效果。

因此,紫菀在葶藶飲中起著潤肺止咳、化痰排痰,以及輔助利水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葶藶飲中加入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通利水道: 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通利水道的作用,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葶藶飲主治水腫、小便不利等症,木通的利水作用與葶藶、大黃等藥物相輔相成,加強利水通便的效果。
  2. 清熱解毒,通絡止痛: 木通亦具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水腫常伴有發熱、疼痛等症狀,木通的清熱解毒作用能緩解這些症狀,通絡止痛作用則能改善因水腫引起的疼痛。

總而言之,木通在葶藶飲中,既發揮利水消腫的功效,又兼具清熱解毒、通絡止痛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合,達到治療水腫的療效。

葶藶飲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便潤腸: 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葶藶飲以瀉水為主,但水液代謝失衡常伴隨便祕,鬱李仁可輔助通便,使水液代謝更順暢。
  2. 增強利水作用: 鬱李仁兼具利水之效,可助葶藶、大黃等藥物更有效地排出體內積水,改善水腫現象。同時,鬱李仁還能緩解因利水藥物導致的腸胃不適,提高整體療效。

葶藶飲的組成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利水,消腫散結: 檳榔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作用。與葶藶、大黃等藥物配合,可加強利水消腫的效果,並能通泄腸道,使水濕之邪得以下泄。
  2. 引導藥力向下: 檳榔具有引導藥力向下,並促進水液代謝的作用。在葶藶飲中,檳榔可引導葶藶、大黃等藥物之藥力下達膀胱,利水消腫,並可促進小便排泄,達到消腫利水之效。

主治功效


葶藶飲主治功效分析

葶藶飲,源自《聖濟總錄》,其組成包含葶藶子、桑白皮、紫菀、木通、郁李仁及檳榔,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皆指向其治療肺氣壅滯、水濕停聚之效。

主治病證: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葶藶飲主要針對「肺氣咳嗽,面目浮腫,涕唾稠黏,不可喘息」之症。此症狀可歸納為:

  • 肺氣壅滯: 表現為咳嗽、喘息,說明肺氣宣降失常,氣機不利。
  • 痰濕內停: 涕唾稠黏,顯示肺中痰液稠厚,不易排出,乃濕邪內蘊之象。
  • 水濕泛溢: 面目浮腫,乃水濕不得輸布,溢於肌膚所致。

治療原理:

葶藶飲組方精巧,各藥協同作用,旨在通降肺氣,利水消腫,化痰散結,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葶藶子: 作為君藥,其性味苦寒,能瀉肺降氣,祛痰利水,直達病所,為治肺氣壅滯、痰涎壅盛之要藥。
    • 桑白皮: 善於清瀉肺熱,平定喘咳,同時利水消腫,輔助葶藶子加強肺氣宣降及水濕排泄之效。
    • 木通: 利水通淋,引導水濕下行,可協助消除浮腫。
  2. 化痰止咳,潤肺散結:

    • 紫菀: 具有止咳平喘、化痰潤肺之功,可輔助葶藶子解除咳喘,並促進痰液排出。
    • 檳榔: 消食導滯,使脾胃運化功能正常,亦有殺蟲利水之效,可幫助消除體內濕濁,助藥力運化。
  3. 通腑導滯,利水消腫:

    • 郁李仁: 潤腸通便,利水消腫。在方中協助其他藥物引導水濕下行,透過通利大便,使水濕從下而解。

綜合分析:

《醫學三字經》將葶藶飲與十棗湯並論,認為兩者均適用於「肺氣實而氣路閉塞為喘」之證,只是側重點不同。葶藶飲偏於瀉肺平喘,利水消腫,適用於肺氣壅滯、痰濕內停,表現為咳喘,痰黏稠,面目浮腫之證。該方以葶藶子為核心,配伍桑白皮、紫菀等宣肺化痰,利水消腫之藥,標本兼治,能有效緩解肺氣壅滯之咳喘、水濕泛溢之腫脹。而《醫學三字經》提及的「青龍輩,撤其藩」,則指出以解表兼利水之法來處理內外皆邪的複雜病症,其治療思路與葶藶飲的治病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而言之,葶藶飲針對肺氣壅滯、痰濕停聚,導致咳喘、浮腫之病症,具有顯著的瀉肺平喘、化痰利水之效。其組方精當,配伍合理,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之精髓。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隔紙炒,研如泥)1兩,桑根白皮(銼)1兩半,紫菀(去土)1兩半,木通(銼)1兩半,鬱李仁(炒,研)1兩,檳榔(銼)3枚。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食後溫服,1日2次。
(原書卷六十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葶藶飲性寒,體虛者慎用。
  • 葶藶飲有滑腸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咳嗽全身性水腫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 組成:葶藶子(隔紙炒,研如泥)1兩,桑根白皮(銼)1兩半,紫菀(去土)1兩半,木通(銼)1兩半,鬱李仁(炒,研)1兩,檳榔(銼)3枚。 主治:肺氣咳嗽,面目浮腫,涕唾稠粘,不可喘息。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