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聖君子散

七聖君子散

QI SHENG JUN Z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2%
肺經 22%
膀胱經 16%
脾經 11%
大腸經 11%
腎經 5%
心經 5%
肝經 5%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脾經
大腸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七聖君子散中加入葛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解肌退熱:葛根具有疏散風熱、解肌退熱之功效,對於外感風熱所致的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七聖君子散本身以健脾胃、和中氣為主,加入葛根,則能更全面地兼顧表裡,使藥效更加完善。
  2. 升陽舉陷,止瀉止痢:葛根具有升陽舉陷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陷下垂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七聖君子散中的其他藥物,如白朮、茯苓等,也具有健脾止瀉的功效,與葛根相輔相成,共同增強其止瀉止痢的效果。

七聖君子散中加入桑白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肺止咳: 桑白皮性寒,味甘,歸肺經,具有清肺熱、止咳化痰的功效。七聖君子散主治肺熱咳嗽,而桑白皮可清熱潤肺,散寒止咳,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症狀。
  2. 利水消腫: 桑白皮亦有利水消腫之效,可改善因肺熱引起的痰液積聚,利水消腫,促進排泄,使患者體內濕熱得以排出。此功效在七聖君子散中可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治療咳嗽及其他伴隨症狀。

七聖君子散中包含葶藶子,其原因如下:

  1. 利水消腫: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腎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可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改善水腫現象。七聖君子散主治脾胃濕熱,而濕邪易阻礙氣機,導致水腫,葶藶子有助於消除濕邪,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達到通暢氣機,健脾化濕的效果。
  2. 潤肺止咳:葶藶子亦具有潤肺止咳之功效,能化痰止咳,對於因濕熱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七聖君子散中加入葶藶子,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清熱化濕、潤肺止咳之目的,改善患者的呼吸道症狀。

七聖君子散中包含檳榔,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作用:

  1. 消食化積:檳榔性溫,味辛,入胃經,能消食導滯,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化、腹脹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降逆止嘔:檳榔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能緩解胃氣上逆所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七聖君子散中加入檳榔,可有效增強其消食化積、降逆止嘔的效果,對於食積、胃氣上逆等病症的治療效果更佳。

七聖君子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為其瀉下逐水之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之功效。

七聖君子散主治脾胃濕熱、食積停滯等症,牽牛子可利水消腫,促進體內濕氣排出,並清熱解毒,緩解脾胃濕熱所致的腹脹、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

此外,牽牛子也可潤腸通便,有助於排除積滯,改善消化不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七聖君子散主治「一切水食鼓病」。「鼓病」即古代所謂「鼓脹」,泛指以腹部脹大如鼓、皮色蒼黃、脈絡暴露為特徵的病症,多與水濕停聚、氣血瘀滯相關。此方所治「水食鼓病」,當屬水濕與食積互結所致,臨床表現可能包括腹脹、水腫、二便不利等,甚則伴隨蟲積(如方中提及「取下蟲」)。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由七味藥組成,各藥等分,協同攻逐水濕、瀉下導滯,兼以行氣殺蟲,其作用邏輯如下:

  1. 逐水消腫

    • 葶藶子:瀉肺行水,專攻痰水壅滯。
    • 牽牛子(牽牛):瀉下逐水,通利二便,消腹水。
    • 甘遂:峻下逐水,破積通便,為攻逐水飲猛藥。
    • 桑白皮:瀉肺利水,輔助葶藶子宣降肺氣以通調水道。
  2. 行氣導滯

    • 檳榔:下氣破積,殺蟲消脹,針對氣滯食積及蟲患。
    • 葛根:升發脾胃清陽,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兼解肌透邪。
  3. 解毒殺蟲

    • 白樟柳根(疑為「商陸」或「樟柳頭」之別稱):有毒,逐水消腫,古代用於蠱毒、蟲積。

三、配伍特點與原理

  • 峻瀉與調和並行:甘遂、牽牛、葶藶峻瀉水濕,配葛根升清以防降泄太過;桑白皮宣肺以開水之上源,檳榔行氣以助水濕下行。
  • 蟲水兼治:檳榔、白樟柳根殺蟲,針對古代所謂「蠱脹」(蟲積致脹)。
  • 綠豆湯送服:綠豆解毒,緩和諸藥毒性,保護脾胃。

四、臨床應用推論
此方適用於實證水鼓,見腹大堅滿、二便閉澀、脈實有力者。因藥性峻烈,需體壯邪實方可使用(方後「五死證」提示臟氣衰敗者禁用)。「下蟲」記載反映古代對蟲積致脹的認識,可能涉及寄生蟲感染(如血吸蟲病晚期腹水)。

五、補充考證
「白樟柳根」一名存疑,或為「商陸」(逐水消腫)或「樟柳頭」(閉鞘薑,民間用於水腫),因古籍藥名地域異稱较多,需結合原文上下文判讀。若為商陸,則本方逐水之力更峻。

結論:七聖君子散為攻逐水飲、消脹殺蟲之峻劑,體現「去菀陳莝」的治療思路,通過瀉下、行氣、解毒組合,針對水濕食毒壅滯之實脹。然其藥性猛烈,需嚴格辨證使用。

傳統服藥法


白樟柳根、葛根、桑白皮 、遂、葶藶子、檳榔、牽牛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3錢,病重服7錢,煎綠豆湯調下。如服藥取下蟲,或如腦長蟲相似。
忌生硬、油膩、葷腥、鹽、醬、面、魚、肉一切發病之物,房室一百日;宜服白粥米食補之。
要辨患人:面生黑色者,肝死;兩肩凸者,肺死;臍中突出者,脾死;兩手無紋者,心死;下注腳腫者,腎死。此五證內顯一證者,不治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利水、消腫散結的功效,適合用於水食鼓病、腹脹、腹痛等症狀。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腹瀉、胃腸不適等症狀。
  • 本方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七聖君子散, 出處:《袖珍》卷三引《煙霞聖效方》。 組成:白樟柳根、葛根、桑白皮、遂、葶藶子、檳榔、牽牛各等分。 主治:一切水食鼓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