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椒散

蜀椒散

SHU JIA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71)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3%
肝經 17%
膀胱經 12%
脾經 10%
胃經 10%
心經 7%
肺經 7%
心包經 5%
大腸經 5%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蜀椒散中包含花椒,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之功效。蜀椒散多用於治療寒性病症,如風寒濕痹、脘腹冷痛、牙痛等,花椒可溫散寒邪,改善寒凝血瘀,達到治療目的。

二、驅蟲止癢:花椒亦有驅蟲止癢之效。蜀椒散中常配伍其他驅蟲藥,如苦楝皮、檳榔等,花椒可增強驅蟲作用,同時也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

蜀椒散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止瀉: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瀉之效。蜀椒散多用於寒邪內侵、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而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2. 協同蜀椒,增強療效: 蜀椒散以蜀椒為君藥,其辛溫燥烈,善於散寒止痛。吳茱萸與蜀椒相配,一溫一燥,相輔相成,既能溫中散寒,又能燥濕止瀉,共同增強止痛的效果。

蜀椒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除濕: 蜀椒散主治風寒濕痺,而獨活性溫,善於祛風寒濕,並能通絡止痛,與蜀椒散中其他藥物如川椒、蒼朮等協同作用,共同達到驅散寒濕、止痛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蜀椒散中部分藥物性偏燥熱,獨活的加入可起到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平和,更利於患者接受。

蜀椒散方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海螵蛸性收斂,能固澀止瀉,與蜀椒散中其他藥材如烏梅、訶子等共同作用,加強止瀉效果,適用於脾胃虛寒、寒濕下痢等症。
  2. 鎮驚安神: 海螵蛸具安神定驚之效,可輔助蜀椒散治療心神不寧、驚悸失眠等症狀。其與蜀椒散中的其他藥材如茯苓、遠志等協同作用,可使療效更顯著。

蜀椒散方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能溫經散寒,與蜀椒散中其他溫熱藥物如蜀椒、乾薑等協同作用,可有效祛除寒邪,溫暖經絡,改善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麻木等症狀。

2. 疏風通絡: 桂枝具有疏風通絡的功效,能解表散寒,舒筋活絡,與蜀椒散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如川芎、當歸等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改善肢體麻木等症狀。

蜀椒散中加入白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強藥效: 白酒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效,與蜀椒散中其他藥材如蜀椒、川芎等,共同發揮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作用。白酒可促進藥物成分的溶解和吸收,使藥力更易於滲透到病竈處,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促進藥物揮發: 白酒的揮發性可促進藥材中芳香揮發油的揮發,使其更易於通過皮膚和呼吸道吸收,起到更快的止痛、消炎、驅風等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蜀椒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牙疼、牙龈風腫、口急不開、面目虛腫」,其病機偏向風寒濕邪侵襲齒齦,或氣血壅滯所致。

  • 牙疼/牙龈風腫:風寒濕邪鬱而化熱,或寒凝氣血,導致局部腫痛。
  • 口急不開:風寒或痰濕阻絡,令頜頰筋脈拘急。
  • 面目虛腫:反映水濕停滯,與風邪相搏,上泛頭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通散寒、止痛為主

    • 蜀椒、吳茱萸、桂心
      三藥性辛熱,能溫散經絡寒濕,蜀椒尤擅止痛(《神農本草經》載其「主風邪氣,溫中除寒痹」),吳茱萸降濁陰、解厥陰肝經之滯,桂心助陽化氣,通血脈。此組藥針對「寒凝牙痛」及「風腫」之根本。
  2. 祛風濕、消腫毒

    • 蒴藋(接骨木)、獨活
      蒴藋具活血消腫、祛風濕之效(《名醫別錄》言其「主風癢癮疹」),獨活善祛風濕、止痛,二者協力疏散頭面風濕邪氣,緩解牙龈腫脹及面目虛腫。
  3. 斂瘡止血、佐制辛烈

    • 烏賊魚骨(海螵蛸)、桃膠
      烏賊骨微溫而澀,能斂瘡止血(《本草綱目》謂其「治血枯血瘕,經閉崩帶」),對牙龈潰爛或出血有收斂作用;桃膠活血潤燥,佐制溫藥之燥性,兼緩口急不開之燥結。
  4. 酒行藥勢

    • 以酒煎藥,增強溫通血脈、引藥上行之效,使藥力直達頭面病所。

三、配伍特點與機理推演

  • 辛熱與收澀並行:方中既有蜀椒、吳茱萸之辛散,又有烏賊骨之收斂,形成「散而不耗,斂而不滯」的動態平衡,適用於寒濕夾瘀的牙齦腫痛。
  • 外治含漱法:藥液直接作用患處,取「局部瀉邪」之效,避開內服辛熱傷津之弊。

此方體現「溫通散寒為主,祛風濕為輔」的治則,針對風寒濕邪上攻口腔的證候,透過溫散、滲濕、斂瘡等多重途徑,共奏消腫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蒴藋5兩,蜀椒1兩,吳茱萸、獨活、烏賊魚骨、桃膠1兩,桂心半兩,酒1合。
上切。
以水2升,煮取8合,投蒴藋汁及酒,更煎取1小升,去滓,就病處含之,日3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動脈粥樣硬化氣喘心絞痛坐骨神經痛腹股溝疝氣心內膜炎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心律不整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蜀椒散, 出處:《千金》卷十三。 組成:蜀椒1兩,食茱萸1兩,桂心3兩,桔梗3兩,烏頭半兩,豉6铢。 主治:胸痹達背。

蜀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半兩,豬牙皂莢(去黑皮)1分。 主治:風牙齦腫,疼痛不可忍。

蜀椒散, 出處:《醫心方》卷十五引《深師方》。 組成:蜀椒1兩,桂心1兩,甘草1兩,乾薑1兩,川芎1兩,當歸1兩。 主治:長肉排膿。主治:癰腫自潰。

蜀椒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蒴藋5兩,蜀椒1兩,吳茱萸1兩,獨活1兩,烏賊魚骨1兩,桃膠1兩,桂心半兩,酒1合。 主治:牙疼,及牙齦風腫,口急不開,面目虛腫。

蜀椒散, 出處:《外台》卷十引《深師方》。 組成:蜀椒5合(去目并閉口者,汗),桂心1兩(炙),甘草1兩(炙),通草3兩,半夏(洗)3兩。 主治:咳逆上氣,腹中有堅痞,往來寒熱,令人羸瘦,不能飲食,或時下痢,腹中如絞,在臍上下關,此疝氣上腸,有氣湧逆使然。

蜀椒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八。 組成:蜀椒(去目并閉口,炒出汗)半兩,熟乾地黃(焙)1兩,白蘞1兩,防風(去叉)1兩,黃芩(去黑心)1兩,人參1兩,桂(去粗皮)1兩,川芎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赤小豆1合(炒令熟),甘草(炙,銼)1兩。 主治:癰疽內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