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貼熁膏

止痛貼熁膏

ZHI TONG TIE XIE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3.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脾經 16%
腎經 13%
心經 13%
胃經 12%
肺經 12%
膀胱經 6%
大腸經 3%
心包經 3%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止痛貼熁膏中添加桂枝,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溫經散寒:桂枝性溫,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對於寒凝經脈導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痺、關節疼痛等,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活血止痛:桂枝又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從而減輕疼痛。

因此,在止痛貼熁膏中添加桂枝,可以有效緩解因寒凝血瘀引起的疼痛,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止痛貼熁膏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附子性溫熱,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寒性疼痛、風寒濕痺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附子能有效地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痛止癢的效果。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附子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例如白芷、川芎等,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止痛止癢的功效。附子可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止痛貼熁膏中添加乳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止痛:乳香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揮發油成分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微循環,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促進傷口癒合:乳香含有多種樹脂成分,具有抗菌、抗炎的作用,可促進創傷癒合,加速傷口組織的再生,有助於傷口快速修復。

因此,乳香在止痛貼熁膏中,能起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多重作用,對於跌打損傷、筋骨疼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止痛貼熁膏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溫通經絡,止痛消腫: 花椒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其含有的揮發油和生物鹼等成分,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經絡阻滯,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2. 驅風散寒,止癢消炎: 花椒的辛溫之性,能驅散寒濕,止癢消炎。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以及因局部炎症引起的紅腫熱痛,花椒具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止痛貼熁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利用其溫經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

吳茱萸味辛、性溫,入肝、脾、腎經。其辛溫之性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減輕疼痛;其行氣活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對於因寒邪入侵、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吳茱萸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吳茱萸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可以減輕局部炎症反應,加速組織修復。因此,在止痛貼熁膏中加入吳茱萸,可以起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抗炎止痛的功效。

止痛貼熁膏中添加白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白芨性寒,入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白芨可以有效地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2. 收斂生肌,促進傷口癒合:白芨還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以加速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在止痛貼熁膏中,白芨可以幫助修復受損的皮膚組織,加速疼痛部位的恢復。

止痛貼熁膏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通經絡,止痛消腫: 生薑性溫,具有溫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代謝產物排出,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因寒濕凝滯引起的疼痛,生薑的溫經散寒作用尤為顯著。
  2. 驅散風寒,止癢消炎: 生薑還具有驅散風寒、止癢消炎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瘙癢等症狀。對於一些皮膚病引起的疼痛,生薑的消炎止癢作用可以減輕症狀,促進傷口癒合。

止痛貼熁膏中添加白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白酒具有溫熱、活血化瘀的功效。透過外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藥物吸收,減輕疼痛。
  2. 引藥入經:白酒可作為藥物的「引經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肌膚,深入病竈,發揮止痛消腫的效果。

此外,白酒揮發性強,可起到清涼止癢的作用,同時亦可增強藥效,使止痛效果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痛貼熁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因傷損筋脈,時發疼痛,遇寒則甚」,即因外傷或勞損導致筋脈受損,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阻,每逢寒邪侵襲則疼痛加劇。其作用機制爲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藉外敷使藥力直達患處,改善局部氣血凝滯。

二、組成邏輯與功效推論

1. 藥物組成與分類

  • 溫陽散寒

    • 桂心(肉桂):辛甘大熱,溫通經脈,散寒止痛,《本草匯言》指其能「宣導百藥」以通陽氣。
    • 附子(生用):大熱逐寒,尤善走竄,驅除深層寒濕,《本草備要》謂其「通行十二經」。
    • 川椒、吳茱萸:辛熱之品,助桂附溫裡散寒,川椒兼能除濕,吳茱萸專攻肝經寒凝。
  • 活血通絡

    • 乳香:苦溫,活血化瘀、伸筋止痛,《醫學衷中參西錄》稱其「透竅以理氣」。
    • 生薑汁:辛溫行散,助藥力滲透,兼散寒邪。
    • :辛熱通行,增強血脈流動,助藥性發揮。
  • 收斂固護

    • 白芨:苦甘澀微寒,雖性偏收斂,但在此方中可防辛散太過,並黏合諸藥成膏。

2. 配伍原理

  • 以熱制寒:全方以辛溫熱藥爲主,針對「寒凝血瘀」之病機,溫化筋脈寒濕,促進氣血流通。
  • 動靜結合:乳香活血、桂附走竄爲「動」,白芨收斂固護爲「靜」,使藥效持久且不傷正。
  • 酒薑爲引:酒行藥勢,薑汁辛散,二者煎液作溶媒,助藥力穿透皮膚,直達病所。

3. 治療原理

此方依「寒者熱之」「結者散之」原則,通過外敷使藥物經皮吸收:

  • 溫通效應:熱藥刺激局部,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寒性拘急疼痛。
  • 化瘀作用:乳香配合酒、薑,打破瘀滯,消除因損傷導致的代謝障礙。
  • 屏障保護:白芨形成藥膜,軟絹包裹減少寒邪二次侵襲。

三、適用情境延伸

除原文所述「傷損遇寒痛」,此方亦可能用於:

  • 慢性關節痛(如寒痹)、風濕性疾病屬寒證者。
  • 局部肌肉僵硬因寒濕凝滯所致者。

全方以辛溫通散爲核心,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想,透過皮膚給藥實現溫經活血之效。

傳統服藥法


桂心1兩,附子(生,去皮臍)1兩,乳香(研)1兩,川椒(小椒亦可)1兩,吳茱萸1兩,白芨1兩,生薑汁5合,酒5合。
上為細末,先將薑汁並酒同煎,取7合,每用放溫汁調藥如膏。
詳所患大小攤絹帛上,敷貼痛處,上用軟絹帛裹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為溫熱性中藥方劑,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發汗解表之功,感冒發熱者慎用。
  • 本方有活血通絡之功,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止痛貼熁膏, 出處:《禦藥院方》卷十。 組成:桂心1兩,附子(生,去皮臍)1兩,乳香(研)1兩,川椒(小椒亦可)1兩,吳茱萸1兩,白及1兩,生薑汁5合,酒5合。 主治:因傷損筋脈,時發疼痛,遇寒則甚。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