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佛手祛毒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佛手祛毒膏主治熱毒攻肺、咳嗽痰稠、咽喉腫痛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緩解炎症反應,達到清熱止咳、化痰消腫的效果。
- 瀉火通便: 大黃還具有瀉火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胃蠕動,排出體內毒素。佛手祛毒膏常用於治療熱毒鬱結所致的便祕,大黃可促進排毒,改善腸道功能,輔助治療便祕症狀。
佛手祛毒膏中加入梔子,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清熱解毒: 梔子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熱毒蘊結、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二、活血化瘀: 梔子入血分,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瘀血腫痛,梔子可發揮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佛手祛毒膏中加入梔子,可以有效地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佛手祛毒膏中加入白蘞,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 白蘞性寒,味苦,歸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的功效。佛手祛毒膏旨在治療毒邪侵襲所致的各種症狀,白蘞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消散毒邪,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 行氣止痛: 白蘞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以緩解毒邪入侵所致的疼痛不適,配合佛手等藥物共同疏肝理氣,達到止痛的效果。
佛手祛毒膏中加入連翹,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連翹味苦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
連翹擅長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癰腫疔瘡、丹毒、喉痹等症,而佛手祛毒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病症,因此加入連翹,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擴散。
佛手祛毒膏中加入升麻,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解毒消腫:升麻性味辛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佛手祛毒膏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升麻可幫助清熱解毒,消散腫脹,促進傷口癒合。
- 疏散風熱:升麻還具有疏散風熱的作用,可以幫助清除因外邪入侵導致的熱毒,減輕局部炎症反應,提高治療效果。
因此,升麻的加入對於佛手祛毒膏治療瘡瘍腫毒具有重要的輔助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佛手祛毒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風熱毒氣留滯榮衛」,即風熱邪毒侵襲人體,導致氣血運行受阻,進一步形成局部壅塞(「血氣壅盛」),表現為癰腫、煩疼不止,甚則肌肉潰爛(「敗潰」)。所謂「諸瘡焮赤疼痛」,指熱毒熾盛引發的瘡瘍紅腫熱痛。全方針對熱毒壅聚、血瘀化腐之病機,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為核心。
組成藥物邏輯分析與治療原理
大黃(2兩)
- 性味苦寒,入血分,瀉熱通便、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 針對「血氣壅盛」,通過瀉下導滯與活血散瘀,疏通局部氣血壅滯。
山梔子(2兩)
- 性味苦寒,清三焦火熱,尤擅瀉火除煩、涼血解毒。
- 與大黃協同清解熱毒,兼緩解「煩疼」症狀。
白蘞(1兩)
- 性味苦辛微寒,清熱解毒、散結止痛、斂瘡生肌。
- 針對癰腫已潰或未潰,既消腫散結,又能促進潰瘍癒合(「肌肉敗潰」)。
連翹(1兩)
- 性味苦微寒,為「瘡家聖藥」,長於清熱解毒、消散癰腫。
- 尤擅治療熱毒蘊結之瘡瘍,與白蘞共奏散結消癰之效。
升麻(半兩)
- 性味辛甘微寒,升散透邪、清熱解毒。
- 既可透發鬱火(「風熱毒氣」),又能助他藥上行外達,增強消腫效力。
蒴藋(半兩,即陸英)
- 性味苦辛寒,活血散瘀、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 輔助大黃活血化瘀,針對「血氣壅盛」之疼痛與腫脹。
製劑與作用原理
- 豬脂、黃蠟為基質:豬脂性涼潤,能解毒潤膚;黃蠟固形兼緩釋藥效。此類基質使藥物黏附患處,延長局部作用時間,適合塗敷潰瘍或攤貼癰腫。
- 煎製法:藥物與豬脂同煎,萃取脂溶性成分,增強滲透力,直達病所。
全方配伍邏輯
- 清熱解毒為主:大黃、梔子、連翹直折火毒。
- 活血散結為輔:白蘞、蒴藋、大黃疏通壅滯,防止熱毒瘀結成癰。
- 透邪生肌為佐:升麻透發鬱熱,白蘞斂瘡,兼顧「已潰未潰」之變。
此方結構嚴謹,針對「熱-毒-瘀」病理鏈條,體現中醫「清熱解毒、化瘀散結」外治法的經典思路。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山梔子2兩,白蘞1兩,連翹1兩,升麻半兩,蒴藋半兩。
上(口父)咀,用煉成豬脂一斤同煎,候白蘞色焦濾去滓令淨,量時入黃蠟就成膏。傾於瓷罐內盛,候冷。
塗敷或攤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佛手祛毒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大黃2兩,山梔子2兩,白蘞1兩,連翹1兩,升麻半兩,蒴藋半兩。 主治:風熱毒氣,留滯榮衛,血氣壅盛,聚結癰腫,煩疼不止,肌肉敗潰,及諸瘡焮赤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