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玳瑁丸中包含玳瑁,主要原因有二:
一、藥性: 玳瑁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熄風、鎮驚安神之效。古人認為玳瑁能化瘀散結,對於因血瘀、痰濁導致的各種疾病,如跌打損傷、筋骨疼痛、驚癇癲狂等,皆有治療作用。
二、配伍: 玳瑁丸通常與其他藥材配伍使用,如珍珠、石決明、龍骨等,以加強其清熱、平肝、鎮驚之功效。這些藥材的配伍,能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玳瑁丸中加入安息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 安息香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肺化痰的功效。玳瑁丸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安息香可助其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
- 溫陽散寒: 安息香具有一定的溫陽散寒功效,可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尤其是跌打損傷導致的寒邪入侵。玳瑁丸中加入安息香,可增強其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
玳瑁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陰潤燥,清熱解毒,常用於治療陰虧內熱、口燥舌燥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硃砂,這是因為硃砂具有清熱、鎮靜的作用。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古代醫學認為其能夠平肝潛陽、清心定神,特別適用於治療因心火亢盛引起的失眠、煩躁等症狀。此外,硃砂在適量使用的情況下,可以改善藥效,增強方劑的療效。雖然現代醫學對硅砂的毒性有一定認識,但在傳統中藥中,適當使用硅砂仍被認為具有重要的醫療價值。因此,玳瑁丸中包含硅砂的成分,旨在兼顧療效與安全性,進一步加強方劑對於療養的作用。
玳瑁丸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解毒辟邪: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辟邪的功效。古人認為,玳瑁具有鎮驚安神、清熱解毒的功效,與雄黃搭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有效的解毒辟邪的效果。
- 調和藥性: 玳瑁丸的組成中,可能包含一些寒涼的藥物,加入雄黃,可以起到溫中和寒的作用,避免寒涼藥性過於強烈,對人體造成負面影響。
玳瑁丸中包含琥珀,主要原因有二:
一、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 玳瑁與琥珀皆屬動物化石,性味甘平,具有安神定志、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二者合用,可發揮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血瘀經閉、跌打損傷等症狀。
二、 針對病症,取長補短: 玳瑁擅長清熱解毒,而琥珀則更偏重於安神定志、活血化瘀。將二者配伍,可根據不同病症的需要,發揮各自的優勢,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玳瑁丸中含有麝香,主要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開竅醒神: 麝香氣味辛香,走竄力強,能入心經,開竅醒神,用於治療神志昏迷、驚厥抽搐等症狀,與玳瑁丸中其他藥材相配合,可起到增強醒腦開竅的作用。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與玳瑁丸中的其他藥材配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加速傷口癒合。
玳瑁丸中包含冰片,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 冰片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玳瑁丸常用於治療熱毒內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冰片能有效地清熱解毒,減輕炎症反應。
- 開竅醒神: 冰片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神志昏迷、中風昏迷等症。玳瑁丸中加入冰片,可起到輔助醒神的作用,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玳瑁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屬中醫急症範疇,常見於卒然昏仆、氣機閉阻或痰瘀壅塞所致的危重情況。
- 急風:指突然發作的風證(如中風閉證),或外風引動內風,導致神昏、肢厥。
- 中惡:多因穢濁邪氣或精神刺激,驟然氣機逆亂,症見神志昏蒙、面色青黯。
- 面青、四肢逆冷:提示氣血驟閉、陽氣不達四末,與寒閉、痰瘀阻絡相關。
此方以開竅醒神、化痰通絡、重鎮息風為法,適用於閉證(實證),而非脫證(虛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玳瑁(鎊):
- 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傳統用於清熱解毒、鎮驚安神。
- 本方取其重鎮潛陽、息風定驚之力,針對肝風內動或熱擾心神所致的神昏。
丹砂(硃砂,研):
- 甘微寒,重鎮安神、清心解毒,為治驚癇昏仆要藥。
- 與玳瑁協同,增強鎮靜息風之效,且能辟穢濁之氣(中惡)。
雄黃(研):
- 辛溫有毒,功能解毒殺蟲、豁痰開竅。
- 用於痰濁蒙竅或穢惡之邪壅塞,助通閉醒神。
白芥子:
- 辛溫,專化痰涎,尤善祛皮裡膜外之痰。
- 針對痰阻絡脈、氣機不暢導致的四肢逆冷,通絡祛痰以暢達陽氣。
麝香(研):
- 辛香走竄,開竅醒神、活血通經。
- 為急救要藥,迅速穿透血腦屏障,通閉解結,助諸藥直達病所。
安息香膏(酒煎):
- 辛香苦平,能辟惡氣、通氣血,輔麝香開竅,並作為黏合劑成形。
童便送服:
- 童便咸涼,傳統用為引經藥,既能降火化瘀,又可制約方中辛溫燥烈之性。
全方配伍邏輯
- 重鎮開閉:玳瑁、丹砂鎮驚安神,雄黃、麝香辟穢開竅,針對神昏不識人。
- 化痰通陽:白芥子祛痰,麝香活血,安息香通滯,改善氣血閉阻之面青肢冷。
- 標本兼顧:既急救(開竅)又治本(化痰息風),符合「急則治標」原則。
此方集中醫急救藥之大成,側重於痰、風、閉的病理環節,通過芳香開竅與重鎮並用,迅速通暢氣機,恢復神明。
傳統服藥法
玳瑁(鎊)半兩,丹砂(研)半兩,雄黃(研)半兩,白芥子半兩,麝香(研)1分。
上為末,再同研勻,別以銀石器酒煎安息香1兩為膏,和丸如綠豆大。
每服10丸,溫童便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玳瑁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三。 組成:玳瑁1兩,麒麟竭半兩,乳香半兩,沒藥半兩,須灰(故錦)3分,續斷1兩,安息香半兩。 主治:婦人赤帶,下不止。
玳瑁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 組成:玳瑁(鎊)半兩,丹砂(研)半兩,雄黃(研)半兩,白芥子半兩,麝香(研)1分。 主治:中風不語,精神冒悶,兼治忽中惡不語。
玳瑁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二。 組成:生玳瑁5兩(搗羅爲末),安息香5兩(用酒煮似糊,用絹濾去滓),朱砂2兩(細研,水飛過),雄黃半兩(細研),琥珀1兩(細研),麝香1分(細研),龍腦1錢(細研)。 主治:急風及中惡,不識人,面青,四肢逆冷。
玳瑁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生玳瑁屑1兩,生金屑半兩(細研),自然銅半兩(細研),不灰木1兩(用牛糞火燒通),珍珠末1兩,琥珀1兩(細研),犀角屑1兩,鐵粉3分(細研),牛黃1分(細研),朱砂3分(細研,水飛過),龍腦1分(細研),麝香1分(細研)。 主治:婦人血風,心神煩熱,恍惚多驚,不得睡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