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蓽澄茄子」方劑中包含「蓽澄茄」,其原因主要有二:
- 蓽澄茄為君藥,主治瀉下通便。 蓽澄茄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止痛之效。方中以其為主藥,針對腸道積滯、便祕等症狀,起到瀉下通便的作用。
- 蓽澄茄可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方中其他藥物可能針對不同病症,而蓽澄茄的瀉下通便作用,可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效果。例如,若方中還有清熱解毒的藥物,蓽澄茄的瀉下作用可幫助排出體內毒素,提高療效。
蓽澄茄子方劑中加入白荳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溫脾止嘔:白荳蔻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逆。蓽澄茄子方劑多用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而白荳蔻溫脾止嘔的作用正好能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加強療效。
- 芳香化濕:白荳蔻氣味芳香,能行氣化濕,利水消腫。蓽澄茄子方劑中常含有其他具有化濕作用的藥物,白荳蔻的加入可以增強化濕之效,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嘔吐、腹瀉等症狀。
蓽澄茄子方劑中加入砂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胃止嘔:砂仁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嘔之功效。方中蓽澄茄味苦性寒,容易寒凝氣滯,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嘔吐症狀。砂仁溫胃散寒,可緩解蓽澄茄的寒性,並促進脾胃運化,達到止嘔的效果。
二、 助藥力:蓽澄茄性寒,善於清熱解毒,但其寒涼之性也可能影響其療效的發揮。砂仁性溫,可溫陽助藥力,使蓽澄茄的藥效更有效地發揮,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蓽澄茄子方劑中包含橘皮,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和胃: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理氣解鬱、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的功效。蓽澄茄子方劑以溫中散寒、理氣化濕為主,加入橘皮有助於理氣和胃,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並減輕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
- 助瀉通便:橘皮性溫,具有一定的瀉下作用,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蓽澄茄子方劑以治療脾胃虛寒、氣滯濕阻所致的腹瀉、腹痛為主,加入橘皮可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出積滯,改善腹瀉症狀。
蓽澄茄子方劑中包含萊菔子,主要原因有二:
- 消食導滯: 萊菔子性味辛溫,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消脹的功效。蓽澄茄子方劑常用於治療食積腹脹、胸悶氣短等症狀,而萊菔子的加入可以促進消化,解除食積,緩解脹氣,達到疏通氣機、改善胸悶的效果。
- 降氣止嘔: 萊菔子還具有降氣止嘔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有一定的緩解作用。蓽澄茄子方劑中常含有理氣和胃的藥物,而萊菔子的加入可以協同降氣止嘔,提升整體療效。
蓽澄茄子方劑中加入肉荳蔻,主要有兩大原因: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肉荳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蓽澄茄子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而肉荳蔻能溫暖脾胃,驅散寒氣,促進氣機運行,緩解疼痛,達到止痛止瀉的效果。
- 調和脾胃,降逆止嘔: 肉荳蔻入脾胃經,能調理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並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蓽澄茄子方中常因寒凝氣滯導致胃氣上逆、嘔吐,肉荳蔻的加入能溫中降逆,緩解嘔吐症狀,並能健脾和胃,促進食慾,提高療效。
蓽澄茄子方劑中包含茴香,主要是因為茴香具有以下作用: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能溫中散寒,對於脾胃虛寒、寒凝氣滯引起的腹痛、腹脹有良好療效。蓽澄茄子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便祕等症狀,茴香的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作用正好符合此病症。
- 行氣消脹,開胃消食: 茴香能行氣消脹,對於食積氣滯所致的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也有效。蓽澄茄子方劑中常加入一些健脾開胃的藥材,如陳皮、枳實等,茴香的開胃消食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材,增強藥效。
蓽澄茄子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補腎助陽: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補腎助陽之功效,可溫煦脾腎陽氣,改善因腎陽不足導致的肢冷、畏寒、腰膝酸軟等症狀,同時亦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
- 溫通經脈,行氣止痛: 肉桂能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緩解脘腹冷痛、寒凝血瘀等症狀。
蓽澄茄子方劑整體以溫陽散寒、補腎助陽為主要功效,肉桂的加入不僅能強化方劑的溫陽散寒之效,更能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溫通經脈、行氣止痛的作用,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蓽澄茄子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散寒,理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蓽澄茄子方劑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丁香的溫陽散寒之性,可溫脾胃,散寒氣,緩解腹痛,同時也能理氣行滯,助藥力直達病所。
二、增強溫腎止瀉功效:蓽澄茄子方劑中常配伍肉桂、附子等溫腎陽藥,丁香的加入可以增強溫腎止瀉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溫陽固腎,止瀉止痛。
蓽澄茄子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基於其行氣止痛的功效。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其行氣作用可疏肝理氣,調暢氣機,使氣血流通,緩解因氣滯所致的疼痛;而其止痛作用則可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腸痛等症狀。
蓽澄茄子方劑以治寒凝氣滯、脘腹冷痛、腸鳴泄瀉為主,而木香的加入不僅能協助驅寒,更能行氣止痛,使藥效更加顯著,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蓽澄茄子
蓽澄茄子,又名蓽澄茄、茄崩、醬菜,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實可入藥。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主治脾胃不和、飲食遲化、胸膈噎痞、噫氣難通、嘔逆惡心、臍腹脹痛、大便不調等症。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 白荳蔻: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暖脾胃陽氣、化濕、行氣止嘔之效。主要功效有:溫中散寒,緩和脾胃虛寒;行氣止嘔,疏通氣機;解暑除煩,緩解過量飲酒引起的胃腸道不適、頭痛、噁心等症狀。
- 丁香:具有溫裡溫中、降逆止嘔、健脾胃、溫肺止咳、解毒消腫的功效。它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胃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腹痛等症狀。丁香能抑制胃酸分泌,緩解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胃脹等症狀。它還能增進胃液分泌,促進胃腸蠕動,促進消化,止嘔效果顯著。丁香能溫暖肺部,化痰止咳,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丁香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瘡瘍腫毒等症狀。
- 萊菔子:味辛、性平,歸肺、胃經,具有消食化積、止咳化痰、降氣等功效。消食化積的原因是其含有芥子油苷及揮發油,能促進消化液的分泌,增強胃腸的蠕動,幫助食物的消化吸收。止咳化痰的機制可能與其所含有的揮發油和芥子油有關,揮發油具有殺菌消炎的作用,可以抑制呼吸道病菌的生長繁殖,從而減輕咳嗽症狀。芥子油可以刺激胃腸黏膜,產生祛痰作用,從而緩解咳嗽。降氣的功效則可能是因為萊菔子性味辛、苦、涼,具有降氣、消食、寬胸、利膈之效。
- 木香:性溫、味辛,歸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木香主要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 肉荳蔻: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溫裡溫中、理氣行氣、止瀉、止嘔、下氣消食等功效。其中,「溫中散寒」是肉荳蔻的重要功能之一,可溫暖脾胃,緩解嘔吐、泄瀉、胃痛等症狀;「行氣止痛」也是肉荳蔻的顯著功效,可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此外,肉荳蔻還能止瀉、止嘔、下氣消食,適用於脾胃虛寒、久瀉不止、脘腹脹痛、食少嘔吐、食積不消等症狀。
-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對陽虛體弱、手足冰涼、陽痿宮冷、經血不暢、痛經、血瘀、血栓性疾病、寒痹腰痛、胸痹、陰疽、心腹冷癰、寒疝作痛、閉經、痛經、月經不調、陰道濕熱、脾胃虛寒、陽虛畏寒、腹痛吐瀉、月經不調、血虛萎黃、心腹冷痛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
- 砂仁: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燥濕、芳香化濕、理氣行氣、止瀉、安胎、健脾胃等傳統代功效。主治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腹瀉、腹部不適、氣滯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脾虛濕滯、中焦氣滯之證、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它芳香健胃,增強胃腸蠕動,促進胃液分泌,緩解胃脘脹滿、噁心嘔吐等症狀。
- 茴香:性溫味甘,歸脾、胃、肝、腎四經。具有溫裡溫中、理氣行氣、驅蟲殺蟲、補腎壯陽、疏肝解鬱、活絡止痛、健脾益氣等功效。茴香常用於治療消化不良、脘腹脹滿、噁心嘔吐、泄瀉腹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墜、少腹冷痛、陽痿、早洩、遺精、肝氣鬱滯、脅肋疼痛、腰痛、小腸氣等症。
- 橘皮:具有利水滲濕、止嘔、清熱利尿、理氣行氣、降氣、燥濕、健脾胃、理氣、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等功效。它可以促進尿液生成,增加尿量,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毒素。橘皮還能疏通氣滯、理氣行氣,緩解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此外,它還有清熱利尿、健脾胃、止咳化痰、解魚蟹毒的功效。
總結
蓽澄茄子,由蓽澄茄、白荳蔻、砂仁、橘皮、萊菔子、肉荳蔻、茴香、肉桂、丁香、木香等中藥組成,具有溫脾胃、散寒濕、行氣止嘔、健脾益氣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嘔吐腹瀉、脘腹脹痛、大便不調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蓽澄茄3兩, 白豆蔻3兩, 縮砂仁3兩, 青橘皮3兩, 陳橘皮3兩, 萊菔子1兩, 肉豆蔻1兩, 茴香1兩, 桂1兩, 丁香半兩, 木香半兩。
助養脾胃,快氣消食。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橘皮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蓽澄茄子性溫,有小毒,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蓽澄茄子, 出處:《雞峰》卷十二。 組成:蓽澄茄3兩,白豆蔻3兩,縮砂仁3兩,青橘皮3兩,陳橘皮3兩,萊菔子1兩,肉豆蔻1兩,茴香1兩,桂1兩,丁香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助養脾胃,快氣消食。主治:脾胃不和,飲食遲化,胸膈噎痞,噫氣難通,嘔逆惡心,臍腹脹痛,大便不調,或泄或秘。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