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洗藥方中加入紅花,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紅花性溫,味辛,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洗藥方多用於外傷或跌打損傷,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有助於傷口癒合。
2. 改善循環:紅花還能擴張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洗藥方需要藥物滲透到患處,紅花能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療效。
洗藥方中包含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導致的症狀,如腫痛、閉經、瘀血阻滯等,桃仁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 消腫止痛: 桃仁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外傷、跌打損傷導致的瘀血腫痛,桃仁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因此,洗藥方中加入桃仁,有助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改善相關病症。
洗藥方中加入當歸尾,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活絡: 當歸尾性溫,味甘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洗藥方常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當歸尾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
- 補血養血,潤燥生津: 當歸尾還具有補血養血、潤燥生津的功效。洗藥方中常加入一些燥性藥物,容易造成皮膚乾燥,當歸尾能滋潤皮膚,緩解燥熱,使皮膚更加柔嫩光滑。
洗藥方中包含防風,主要原因有二:
一、疏風散寒: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洗藥方多用於治療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病,如風疹、濕疹、蕁麻疹等。防風可有效驅散外邪,減輕皮膚的瘙癢、紅腫等症狀。
二、止癢消腫: 防風具有較好的抗炎作用,可有效抑制皮膚炎症的發生,並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對於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防風可起到止癢消腫的效果,使皮膚恢復正常狀態。
洗藥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之效。洗藥方多用於治療寒邪凝滯、血脈瘀阻所致的疾病,如風寒濕痺、痛經、跌打損傷等,桂枝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起到協同其他藥物療效的作用。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洗藥方中通常包含多種藥物,桂枝與其他藥物搭配使用,可以發揮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桂枝與川芎、當歸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與白芍、地黃等藥物配合,可溫經止痛,緩解疼痛。
洗藥方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洗藥方通常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菊花可幫助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 菊花還具有散風熱、消腫止痛的功效。洗藥方中的其他藥材,如金銀花、蒲公英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與菊花配合使用,可更有效地消腫止痛,緩解病患的疼痛。
因此,洗藥方中加入菊花,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感染、瘡瘍腫毒等病症。
洗藥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金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它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病毒的繁殖,對於外感發熱、咽喉腫痛、皮膚瘡瘍等症狀有明顯的治療作用。洗藥方多用於治療皮膚感染、外傷等,金銀花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有效緩解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金銀花除了清熱解毒,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它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處的血液流通,減輕局部腫脹疼痛。在洗藥方中加入金銀花,能夠有效減輕病患的痛苦,加速病情的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洗藥方」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用於治療**「腰腿痹痛」**,屬於中醫痹證範疇。痹證多因風寒濕邪侵襲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筋骨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此方通過外用淋洗,使藥物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舒筋活絡、緩解疼痛之效。
組成藥材分析
此方由八味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效。各藥功效及配伍邏輯如下:
- 南紅花(2錢):活血通經,散瘀止痛,針對瘀血阻絡導致的痹痛。
- 桃仁(研,2錢):活血祛瘀,潤腸通便,與紅花相配增強活血化瘀之效。
- 歸尾(1錢):當歸之尾,善於活血化瘀,適合瘀阻經絡者。
- 防風(1錢):祛風勝濕,止痛解痙,針對外感風濕邪氣。
- 桂枝尖(1錢5分):溫經通陽,散寒止痛,助祛風濕兼通絡。
- 菊花(2錢):疏風清熱,平肝明目,亦能緩解風熱痹痛。
- 銀花(1錢5分):清熱解毒,適用於熱痹或濕熱鬱滯之證。
- 草梢(8分)(推測為甘草梢):清熱解毒,緩急止痛,並調和諸藥。
方劑治療原理
- 活血化瘀:紅花、桃仁、歸尾三藥協同,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
- 祛風除濕:防風、桂枝尖散寒祛濕,溫通經絡,緩解寒濕痹痛。
- 清熱解毒:菊花、銀花清解鬱熱,防止濕熱蘊結加重痹證。
- 緩急止痛:草梢緩和藥性,兼有止痛作用。
此方外用淋洗,藥物透過皮膚吸收,直達病所,適合風寒濕邪侵襲、氣血瘀滯所致的筋骨疼痛,尤其對久痹、瘀熱夾雜者有較好效果。
傳統服藥法
南紅花2錢,桃仁2錢(研),歸尾1錢,防風1錢,桂枝尖1錢5分,菊花2錢,銀花1錢5分,草梢8分。
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水煎,淋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洗藥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蔓荊子3錢,荊芥2錢,蒺藜2錢,冬桑葉2錢,秦皮1錢。 主治:疏散風熱,清肝明目。主治:外感風熱,風火目痛。
洗藥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宣木瓜3錢,杜仲3錢(炒),牛膝3錢,秦艽3錢,漢防己3錢,鉤藤2錢,茅朮3錢(生),桑枝4錢。 主治:腰腿疼痛。
洗藥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白芷1錢5分,蟬衣1錢,藁本1錢5分,苦梗2錢,薄荷1錢,橘絡1錢。 主治:輕清揚上,消風熱,止頭痛。主治:頭目昏脹疼痛。
洗藥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霜桑葉1錢5分,防風1錢5分,薄荷1錢,天麻1錢,青連翹1錢5分,銀花1錢,石膏3錢(生),川椒6分。 主治:清熱祛風。主治:風熱頭痛。
洗藥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南紅花2錢,桃仁2錢(研),歸尾1錢,防風1錢,桂枝尖1錢5分,菊花2錢,銀花1錢5分,草梢8分。 主治: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主治:腰腿痹痛。
洗藥方,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香白芷2錢,防風1錢5分,葛根1錢5分,天麻1錢,金銀花2錢,石膏3錢(生),川椒1錢,乳香1錢(研)。 主治:祛風除濕,清熱定痛。主治:前額頭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