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仁通幽湯

二仁通幽湯

ER REN TONG YO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心經 13%
脾經 13%
大腸經 8%
小腸經 8%
膀胱經 8%
肺經 5%
腎經 5%
胃經 5%
膽經 2%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仁通幽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因便祕、積滯所致的腸道瘀血,桃仁可有效破除血瘀,促進腸道蠕動,利於通便。

二、潤腸通便: 桃仁含有油脂,具有潤腸通便的作用,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可以緩解便祕,使腸道通暢,達到通幽的效果。

總之,桃仁在二仁通幽湯中,發揮著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有效改善便祕、腹痛等症狀。

二仁通幽湯中加入鬱李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腸通便: 鬱李仁性味甘平,入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二仁通幽湯主治熱結便祕,鬱李仁可以潤滑腸道,促進腸蠕動,幫助排泄宿便,緩解便祕症狀。
  2. 利水消腫: 鬱李仁兼具利水消腫的功效,可改善因熱結所致的水腫,配合其他藥物,更能促進水液代謝,使通便效果更佳。

總而言之,鬱李仁在二仁通幽湯中起到潤腸通便、利水消腫的雙重作用,有效地解決熱結便祕問題。

二仁通幽湯的組成中,加入當歸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引血下行,潤腸通便:當歸尾性溫,味甘,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二仁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結腸胃,便祕腹痛,因此加入當歸尾,可引血下行,潤滑腸道,促進排便,緩解便祕。
  2. 緩解腸燥熱:當歸尾具有涼血解毒之效,可緩解腸道燥熱,促進腸蠕動,改善排便不暢。

綜上所述,二仁通幽湯加入當歸尾,是為了引血下行,潤腸通便,並緩解腸燥熱,達到治療便祕腹痛的效果。

二仁通幽湯中加入茴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理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之功。二仁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脹、便祕等症,而茴香可疏通腸胃氣機,緩解疼痛,並促進腸道蠕動,利於通便。
  2. 助消導滯: 茴香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幫助消化吸收,並可有效去除腸道積滯,從而緩解腹脹、腹痛等症狀。

綜上,二仁通幽湯中加入茴香,能夠有效改善腸胃氣機,促進消化,緩解疼痛,利於通便,從而起到通幽之效。

二仁通幽湯中加入紅花,主要是為了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方中二仁指杏仁、仁丹,主治腸道積滯,而紅花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局部血運,加速瘀血消散,有助於通暢腸道,緩解便祕,進一步增強二仁通幽湯的療效。

二仁通幽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二仁通幽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大黃可瀉熱通便,促進腸道蠕動,利於排泄積滯,達到通幽之效。
  2. 清熱解毒: 大黃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清除腸道積熱,減少熱毒對人體的傷害。二仁通幽湯中的其他藥材,如芒硝、枳實等,也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與大黃相輔相成,加強通幽效果。

二仁通幽湯中加入桂枝,並非為了其通暢腸胃的功效,而是為了緩解藥性

二仁通幽湯以大黃、芒硝為主,具有瀉下通便的峻猛之性。桂枝性溫,味辛甘,可緩解大黃、芒硝的寒涼之性,避免其傷及脾胃陽氣,同時還可促進氣血運行,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

因此,桂枝的加入,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二仁通幽湯中加入川楝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通暢氣機: 川楝子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疏肝理氣、止痛消積的功效。二仁通幽湯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便祕等症,而川楝子可以疏肝解鬱,通暢肝氣,進一步促進氣機流通,緩解肝膽濕熱引起的疼痛和不適。
  2. 消積化滯,通利大便: 川楝子具有消積化滯的功效,可以幫助消化積滯,促進腸道蠕動,通利大便。二仁通幽湯中還包含其他消積化滯的藥物,例如枳實、厚朴等,川楝子的加入,可以增強消積化滯的效果,進一步改善便祕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仁通幽湯主治「血脹」之證,緣於瘀血阻絡或寒鬱氣滯,導致血行不暢而成癥積。其臨床特徵如下:

  1. 病位與病機
    • 右側脹滿屬「肝脹」,左側脹滿屬「脾脹」,少腹脹滿(如婦女石瘕)屬胞宮血瘀,符合《內經》「衃血留止」之病機。
    • 「脈實」提示邪氣壅盛;「久病瘀熱在血」說明瘀久化熱,但熱象不顯(能食不渴),瘀滯偏重。
  2. 症狀特點
    • 胸不爽:瘀阻胸絡,氣機窒塞。
    • 小腹墜:瘀血下聚,結於少腹。
    • 二便澀少:瘀熱阻滯下焦,影響腸腑通降與膀胱氣化。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活血化瘀為主,佐以行氣通絡」,針對血瘀兼氣滯之證而立,分四組解析:

  1. 活血破瘀組(桃仁、紅花、歸尾、制大黃)

    • 桃仁、紅花配伍,擅通絡逐瘀,破散深層凝結之惡血。
    • 歸尾活血中兼養血,防攻瘀傷正;制大黃瀉熱通腑,導瘀下行。
  2. 潤下通幽組(鬱李仁、制大黃)

    • 鬱李仁質潤下行,配大黃潤腸通便,解決「二便澀少」,使瘀熱從腑排出。
    • 「通幽」意指疏通幽門至二陰之滯塞,恢復下焦通降。
  3. 溫通散寒組(桂枝、小茴)

    • 桂枝溫經通陽,助血行;小茴香暖下焦,散寒凝,針對寒鬱致瘀(如子宮積瘀)。
  4. 行氣疏絡組(川楝子、小茴)

    • 川楝子疏肝行氣,清泄瘀久所生伏熱;小茴香調氣機,協同活血藥解除脹滿。

三、全方治療原理
以「通」為核心,通過活血、行氣、溫通、潤下四法並舉:

  • 破瘀不傷正:桃仁、紅花攻瘀,佐歸尾養血,避免耗血。
  • 氣血同調:化瘀藥配川楝子、小茴香,氣行則血行。
  • 寒熱兼顧:桂枝、小茴反佐瘀久化熱,川楝子清解鬱熱。
  • 標本同治:針對瘀血之「本」與腹脹、二便澀之「標」,疏通三焦氣血通道。

此方體現「血實宜決之」原則,尤其適合瘀滯偏實、寒熱錯雜之血脹證,以恢復氣血暢通為最終目標。

傳統服藥法


桃仁、鬱李仁、歸尾、小茴、紅花、制大黃、桂枝、川楝子。
《重訂通俗傷寒論》:血脹,多因絡瘀,或早服截瘧藥,脹在右邊者為肝脹,在左邊者為脾脹;或婦人寒鬱子宮,子宮積瘀,脹在少腹者為石瘕。《內經》所謂惡血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以活血化瘀為主,兼通便止痛。若瘀血較重,可加大活血化瘀藥物用量;若便秘較重,可加大通便藥物用量。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損傷正氣。
  • 本方有活血化瘀、通便止痛之功,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二仁通幽湯, 出處:《臨證指南醫案》。 組成:桃仁、鬱李仁、歸尾、小茴、紅花、制大黃、桂枝、川楝子。 主治:脈實,久病瘀熱在血,胸不爽,小腹墜,能食不渴,二便澀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