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芒消湯

NIU XI MANG XI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5%
脾經 15%
腎經 10%
肺經 10%
大腸經 10%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胃經 5%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牛膝芒消湯方中使用川牛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消腫: 川牛膝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利水消腫、通經活絡之功效。方中以其利水滲濕,消散水腫,配合芒消等藥,有助於消除水腫,改善水液代謝。
  2. 活血化瘀: 川牛膝亦能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水腫消退。配合芒消等藥,可更好地疏通經絡,消除瘀血阻滯,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牛膝芒消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瀉熱通便,消腫止痛: 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牛膝芒消湯所治的熱毒壅盛、腸胃積滯、腹痛便祕等症狀,芒硝能清熱解毒,通利大便,緩解腹痛,並消散腫脹。
  2. 引藥入絡,加速藥效: 芒硝具有引藥入絡的作用,可以將其他藥物的藥力引導至病竈部位,加強藥效。在牛膝芒消湯中,芒硝可以引導牛膝、芒硝等藥物有效地作用於腸道,加速其清熱解毒、通利大便的效果。

牛膝芒消湯以牛膝、芒硝為君藥,主治水腫脹滿、小便不利等症。而當歸的加入,則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通經,引藥下行:當歸具有活血化瘀、補血調經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使藥力更易於到達病竈。同時,當歸性溫,能引導藥物向下,配合牛膝、芒硝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效果。
  2. 滋陰補血,緩解藥性:芒硝性寒,長期使用易傷陰,而當歸性溫,可緩解芒硝的寒性,防止其對身體造成過大的刺激,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總之,當歸的加入,既能引藥下行,增強藥效,又能緩解藥性,保障安全,使牛膝芒消湯的治療效果更佳。

牛膝芒消湯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用途在於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其中紅花的添加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紅花屬於活血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流不暢的情況,對於治療由於血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有良好的療效。其次,紅花中含有的活性成分能夠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整個方劑的有效性。此外,紅花還具備抗炎及鎮痛的特性,能夠減輕由於炎症引起的疼痛症狀,從而有助於整體療程的改善。綜合而言,紅花在牛膝芒消湯中的作用不僅是活血,更是增強整體療效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患者的康復具有積極影響。

牛膝芒消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肝、肺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牛膝芒消湯主要針對血瘀導致的腰膝痠痛、水腫等症狀,桃仁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緩解疼痛和水腫。
  2. 疏通經絡: 桃仁能通經絡,促進氣血流通,從而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牛膝芒消湯中其他藥物如牛膝、芒硝等也有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功效,桃仁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

主治功效


牛膝芒消湯

組成:

  • 牛膝:調經、祛風除濕、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活絡止痛、通經、清熱利尿、滋陰、補益肝腎。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 紅花:調經和通經、活血化瘀、通經絡以及清熱涼血。

  • 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

  • 桃仁: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

主治:

胎盤不娩出。

方義:

牛膝具有強筋骨、活血化瘀、利水滲濕之效,為君藥;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為臣藥;紅花活血化瘀,通經絡,為佐藥;芒硝清熱利尿,瀉火,為使藥;桃仁活血化瘀,通便,為輔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利水滲濕之功,以達胎盤不娩出之效。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劑/日。

臨牀應用:

牛膝芒消湯主要用於治療胎盤不娩出。此外,還可用於治療其他血瘀引起的疾病,如產後腹痛、月經不調、痛經等。

禁忌:

孕婦及有出血傾曏者禁用。

注意事項:

  1.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生冷、油膩食物。

  2. 服藥期間應避免劇烈運動。

  3. 服藥期間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4. 服藥期間若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總結:

牛膝芒消湯是中醫治療胎盤不娩出的常用方劑。該方劑組成合理,藥效顯著,臨牀應用廣泛。但需要注意的是,該方劑性寒涼,孕婦及有出血傾曏者禁用。

傳統服藥法


牛膝、芒消、當歸、紅花、桃仁。
酒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胞衣不下

相同名稱方劑


牛膝芒消湯, 出處:《婦科玉尺》卷三。 組成:牛膝、芒消、當歸、紅花、桃仁。 主治:胞衣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