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膝煎丸

牛膝煎丸

NIU XI J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二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0%
肝經 22%
心經 15%
心包經 8%
脾經 8%
膽經 4%
肺經 4%
胃經 4%
大腸經 4%
腎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脾經
膽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膝煎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原因有二:

  1. 藥性互補:川牛膝性寒,善於清熱利濕,而牛膝性微溫,擅長活血通絡,兩者搭配,可相輔相成,既能清熱利溼,又能活血通絡,增強藥效。
  2. 功效加乘:川牛膝入肝腎經,可通經活絡、利尿消腫,而牛膝入肝腎膀胱經,可強筋壯骨、活血化瘀,兩者合用,能更有效地治療風濕痺痛、腰膝痠軟、水腫等病症,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牛膝煎丸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助牛膝行血活血:牛膝性寒,善於活血化瘀,但若寒凝血瘀,則牛膝難以發揮其效力。附子性溫,可溫陽散寒,助牛膝活血化瘀,使藥力更強。

2. 溫補腎陽,助牛膝強筋健骨:牛膝具有強筋健骨之效,而腎陽不足則易導致筋骨不健,附子溫補腎陽,可補益腎氣,協同牛膝共同達到強筋健骨的效果。

總而言之,附子與牛膝相配,一溫一寒,相輔相成,可有效地改善寒凝血瘀、腎陽不足導致的病症,提升藥效。

牛膝煎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牛膝擅長活血通經,川芎則以行氣止痛著稱,兩者相輔相成,能有效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適用於瘀血阻滯、經絡不通的病症。
  2. 引導藥力,協調藥性: 川芎辛溫走散,能引導牛膝的藥力向下行散,並與其他藥材協調作用,使其藥效更佳,避免藥物單一作用過於猛烈。

牛膝煎丸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中確有虎骨這一成分。虎骨在古時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強筋壯骨、活血化瘀之效,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腰腿疼痛等症狀。據《本草綱目》記載,虎骨性味甘、溫,入肝、腎經,能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在牛膝煎丸中,虎骨與牛膝相輔相成,牛膝善於活血通絡、補肝腎,二者結合可增強方劑對筋骨疼痛、關節不利等病症的療效。然而,現代由於保護野生動物的法規以及生態保育意識的提升,虎骨已被禁止使用,中醫臨床多改用其他藥材如狗脊、鹿角霜等替代,以達到相似的治療效果。

牛膝煎丸方劑中包含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壯陽,溫經散寒: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效。牛膝則善於補肝腎,通經活血,二者合用,可溫腎補陽,散寒止痛,適用於腎陽不足、寒凝血瘀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冰冷等症狀。
  2. 助牛膝活血通絡:補骨脂具有活血通絡的作用,與牛膝相配,可增強其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同時,補骨脂還能溫腎助陽,與牛膝合用,可更好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情況。

牛膝煎丸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配方精妙,旨在滋補肝腎、強筋壯骨。方中選用葫蘆巴,此藥材性溫味辛,歸肝、腎經,擅長溫腎助陽、行氣止痛。《本草綱目》記載葫蘆巴能「溫腎益髓,固精壯陽」,對於腰膝酸軟、下肢無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在牛膝煎丸中,葫蘆巴與牛膝相輔相成,牛膝善於補肝腎、強筋骨,而葫蘆巴則能溫腎助陽,兩者結合可增強藥方整體的補益效果,特別適用於肝腎不足所致的各類病症。此外,葫蘆巴還能促進藥物吸收,使其他藥材的功效得以更好地發揮,從而達到調理身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牛膝煎丸方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補腎益精,潤腸通便:肉蓯蓉性溫,味甘,歸腎經,具補腎壯陽,益精血,潤腸通便之效。與牛膝配伍,可增強補腎益精之效,同時緩解因腎虛所致的便祕症狀。

二、 協同增效,相輔相成:牛膝性寒,味甘苦,歸肝、腎經,善於活血通絡,引血下行。肉蓯蓉性溫,可溫腎助陽,與牛膝搭配使用,可溫而不燥,寒而不凝,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通絡止痛之效。

牛膝煎丸方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壯陽,助牛膝行血通絡: 巴戟天性溫,味甘辛,入腎經,具有補腎陽、強筋骨、通經絡之功效。與牛膝相配,可增強牛膝行血通絡之效,更有效地改善腰膝痠軟、筋骨無力等症。
  • 相輔相成,提高藥效: 巴戟天與牛膝均具有補腎壯陽、強筋骨、通經絡之功效,兩者合用,可以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

此外,巴戟天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改善血液循環,對於一些伴隨腎虛、免疫力低下等症狀的病症,也能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牛膝煎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淫羊藿,主要是因為淫羊藿具有補腎壯陽的功效,以及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活力的作用。牛膝煎丸通常用於治療腎虛所導致的症狀,如腰膝酸軟、疲勞無力等。淫羊藿能夠強化腎陽,增強腎臟功能,進而改善這些症狀。此外,淫羊藿還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淫羊藿苷,這些成分具有抗疲勞、提升免疫力的效果,能夠進一步增強牛膝煎丸的整體療效。

另外,淫羊藿的性質溫和,不易對人體產生負擔,適合長期調理使用,與牛膝的活血化瘀作用相結合,更能增強對於腎虛症狀的改善。因此,在牛膝煎丸的配方中添加淫羊藿,可以更全面地調理腎功能,改善身體狀況,有利於患者的健康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膝煎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男子下元冷,筋骨衰弱,遍身瘾疹及風氣上攻下注,疼痛不可忍者」,其病機核心在於:

  1. 腎陽不足(下元冷):陽虛不能溫煦筋骨,導致筋骨衰弱、疼痛。
  2. 風寒濕邪侵襲:風氣上攻下注,與內寒相搏,引發遍身瘾疹(風疹樣病變)及劇痛。
  3. 經絡痹阻:氣血不暢,邪留關節肌肉,故疼痛不可忍。

整體屬「腎陽虛兼風寒濕痹」之證,治法以溫補真陽為主,兼祛風散寒、強筋壯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結構與配伍思路

  1. 溫腎壯陽

    • 川烏頭(主藥):大辛大熱,熬膏後緩其峻烈之性,專攻逐寒濕、通絡止痛。
    • 巴戟天、肉蓯蓉:補腎陽、益精血,助烏頭溫下元。
    • 金毛狗脊:補肝腎、強腰脊,兼祛風濕。
  2. 祛風除濕

    • 海桐皮、萆薢:利關節、祛風濕,治風氣上攻下注之痛。
    • 羌活:上行祛風,散表邪,開泄肢節痹痛。
  3. 理氣化濕

    • 青皮、舶上茴香:辛香行氣,助濕邪消散,兼暖下焦。
    • 青鹽:引藥入腎,兼軟堅散結。
  4. 強筋舒絡

    • 牛膝(引經藥):下行肝腎,強筋骨,引諸藥至病所。
    • 木瓜:酸溫化濕,舒筋活絡,與艾絨同蒸增強溫通之效。

製劑特點

  • 川烏膏與木瓜泥為基質:緩和烏頭毒性,增強柔筋止痛之效。
  • 酒送服:助藥力通行經絡,鹽湯則引藥入腎。

作用原理

全方以「溫補下元」為本,「散寒祛風」為標,通過補腎陽、祛外邪、通經絡三層次,改善陽虛寒凝、風濕痹阻之證。烏頭與木瓜配伍,標本兼治,共奏「補益真陽」之效。

傳統服藥法


川烏頭5兩(逐日3度換水,浸令透軟,去皮臍,細切,用好酒3升漸漸下,熬成膏,更細研),木瓜3個(下面劑去,取瓤核,將好艾先熟杵為末,入在木瓜內,填實蒸熟,細研如泥),海桐皮1兩半,牛膝(去蘆)1兩半,羌活(去蘆)1兩半,巴戟1兩半,蓯蓉1兩半,青鹽(細研)2兩,青橘皮(去白)2兩,舶上茴香2兩,金毛狗脊(去毛)2兩,萆薢2兩。補益真陽。
上十味,焙乾為末,以前二味膏攪和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溫酒或鹽湯送下,勿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牛膝煎丸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麻疹嗜眠症(嗜睡症)化膿性關節炎耳聾

相同名稱方劑


牛膝煎丸, 出處:《博濟》卷二。 組成:牛膝5兩(去苗,切作細段,用好酒浸3日,取出細研如面糊,用酒于銅、銀、瓷器內慢火熬成膏爲度),附子(炮,去皮臍)3兩,川芎3兩,虎骨(酥炙黃色)3兩,破故紙4兩,葫蘆巴4兩,蓯蓉(酒浸3日,細切,焙)4兩,巴戟(去心,生用)1兩,仙靈脾(去莖杆,生用)1兩。 主治:男子下元冷,筋骨衰弱,遍身癮疹及風氣上攻下注,疼痛不可忍者。

牛膝煎丸,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川烏頭5兩(逐日3度換水,浸令透軟,去皮臍,細切,用好酒3升漸漸下,熬成膏,更細研),木瓜3個(下面劑去,取瓤核,將好艾先熟杵爲末,入在木瓜內,填實蒸熟,細研如泥),海桐皮1兩半,牛膝(去蘆)1兩半,羌活(去蘆)1兩半,巴戟1兩半,蓯蓉1兩半,青鹽(細研)2兩,青橘皮(去白)2兩,舶上茴香2兩,金毛狗脊(去毛)2兩,萆薢2兩。 主治:補益真陽。主治:下元氣虛,冷氣流註,腳膝無力,行步不能,狀似軟風。

牛膝煎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組成:牛膝(去苗)半斤,海桐皮半斤(各搗末,用好酒5升,于銀器內熬成膏),茴香子(炒)1兩,當歸(切,焙)1兩,赤箭1兩,五加皮(銼)1兩,赤芍藥1兩,桂(去粗皮)1兩,麻黃(去根節)1兩,地龍(炒)1兩,木香1兩,獨活(去蘆頭)1兩,沒藥(研)1兩,乳香(研)1兩,防風(去叉)1兩,骨碎補1兩,麒麟竭1兩,沉香(銼)1兩,乾蠍(炒,去土)1兩,天南星(生用)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2兩,烏頭(炮裂,去皮臍)2兩,楝實2兩,芎藭2兩,麝香(研)半兩,虎腦骨4兩(酥炙)。 主治:腎氣虛弱,風邪乾之,上攻於耳,常作蟬鳴,以至重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