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益附子丸
BU YI FU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15.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附子丸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補心陽,散寒止痛。補益附子丸旨在溫陽補氣,散寒止痛,適用於陽虛寒凝之證,附子在此扮演著溫補陽氣、驅散寒邪的關鍵角色。
二、回陽救逆: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效,能回陽固脫,救治虛脫、昏迷等危重症狀。補益附子丸中加入附子,在溫陽補氣的同時,也能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增強其治療效果。
補益附子丸中加入龍骨,主要是因為龍骨具有以下作用:
- 固本培元: 龍骨性平味甘,入腎經,能補腎固精,強健筋骨,有助於提升身體元氣,增強體質。
- 鎮驚安神: 龍骨具有鎮靜安神之效,可以緩解心悸、失眠、驚恐等症狀,與附子溫陽補氣的作用相輔相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因此,龍骨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補益附子丸的補益效果,並增強其安神鎮驚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補益附子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有兩點原因:
- 引藥下行: 附子性溫熱,易於上浮,川牛膝性寒,能引附子之熱下行,使藥力直達病竈,更有效地溫腎壯陽,改善陽虛寒症。
- 祛瘀通絡: 川牛膝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臟氣血運行,進一步增強附子溫腎補陽的效果。
因此,川牛膝在補益附子丸中發揮著引藥下行、祛瘀通絡的重要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補益附子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壯陽: 肉蓯蓉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強筋骨之效。與附子溫腎助陽,共奏壯陽補腎、溫煦陽氣之功。
- 潤腸通便: 肉蓯蓉能潤腸通便,可緩解附子溫燥之性,防止燥熱傷津。
補益附子丸中加入巴戟天,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腎壯陽:巴戟天性溫,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補益精血的功效,與附子相輔相成,加強溫補腎陽之力,治療腎陽虛衰所致的陽痿、早洩、腰膝酸軟、畏寒肢冷等症狀。
- 利水消腫:巴戟天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助附子溫陽化氣,利水滲濕,改善腎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綜上所述,巴戟天在補益附子丸中發揮溫腎壯陽、利水消腫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協同作用,達到溫補腎陽、改善腎虛症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益附子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虛勞漏精」,屬中醫虛損範疇,尤以腎陽虧虛、精關不固為核心病機。「漏精」可泛指遺精、滑泄,或精氣外泄所致之體虛乏力。古醫籍強調「精損則氣耗」,故需溫補下元、固澀止遺,以恢復腎之封藏功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附子(炮)
- 大辛大熱,走而不守,善補命門真火,溫腎助陽以提振臟腑機能。炮製後毒性減而溫性存,專攻下焦虛寒,解決「陽虛不攝」之根本。
臣藥:肉蓯蓉、巴戟天
- 肉蓯蓉(酒浸)質潤,補腎陽而益精血,兼潤腸通便,防附子燥烈傷陰。
- 巴戟天(去心)強筋骨、祛風濕,專入腎經血分,助附子溫陽之餘,兼顧精血化生。二者協同強化「陽生陰長」之效。
佐藥:牛膝(酒浸)
- 性善下行,活血通經,引火(藥力)歸元,使溫補之力直達下焦。其「酒浸」製法增強活血之效,促進陽氣與精血之輸布。
使藥:龍骨
- 質重鎮潛,收斂固澀,直接針對「漏精」之標,與附子形成「溫陽固脫」配伍,既補其虛,又塞其流。
整體方義
全方以「溫腎陽、固精關」為綱,附子為主導,結合蓯蓉、巴戟天之「補」與龍骨之「收」,佐以牛膝引經,構成標本兼治之結構。古方用「酒鹽湯送服」,酒行藥勢,鹽引藥入腎,強化溫攝之效。「以知為度」則體現個體化調整之思維。
推理延伸功效
除「漏精」外,此方或可應對腎陽虛所致之腰膝冷痛、夜尿頻繁、畏寒肢冷等症,然須緊扣「陽虛不固」之病機,始為對證。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龍骨、牛膝(酒浸,切,焙)、肉蓯蓉(酒浸,切,焙)、巴戟天(去心)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日午溫酒鹽湯任下。以知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本方服用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附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一。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龍骨、牛膝(酒浸,切,焙)、肉蓯蓉(酒浸,切,焙)、巴戟天(去心)各等分。 主治:虛勞漏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