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棗仁柴胡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氣鬱結:柴胡疏肝解鬱,但同時可能導致肝氣過於亢奮,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可緩解柴胡的燥烈之性,避免肝氣過於亢奮,達到疏肝解鬱而不傷肝的目的。
- 滋陰養血:白芍具有養血滋陰的作用,可與棗仁相輔相成,滋養心脾,緩解肝鬱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使患者更易入眠,精神狀態得到改善。
芍藥棗仁柴胡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調和藥性: 方中柴胡、芍藥偏於苦寒,棗仁、甘草則性甘溫,甘草的加入可以中和方中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傷害,也更易於患者服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性平,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它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芍藥棗仁柴胡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主要用於調理肝脾失和所致的情緒波動、失眠及消化不良等症狀。在該方劑中加入何首烏,其意在強化肝腎功能,滋補精血。何首烏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益精血、烏鬚髮之效。對於因肝腎不足導致的眩暈耳鳴、腰膝酸軟、鬚髮早白等問題,何首烏皆能發揮良好療效。在芍藥棗仁柴胡湯中,何首烏與芍藥相輔相成,既增強了方劑滋陰養血之力,又協同柴胡疏肝解鬱,使整體方劑達到調和肝脾、安神定志的功效。通過這種精妙配伍,芍藥棗仁柴胡湯在治療情志失調、失眠多夢等方面表現出獨特優勢。
芍藥棗仁柴胡湯中加入酸棗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寧心安神,緩解心神不寧: 酸棗仁味甘酸、性平,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汗的作用。方中柴胡疏肝解鬱,但易導致心神不寧,酸棗仁可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使柴胡疏肝解鬱而不傷神。
- 養血滋陰,輔助芍藥養血: 芍藥具有養血柔肝的功效,酸棗仁則有養血滋陰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養血柔肝、寧心安神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芍藥棗仁柴胡湯中加入柴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 柴胡味苦辛,性微寒,歸肝經,具有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的功效。方中柴胡可協助芍藥、棗仁共同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失眠、心煩、胸悶等症狀,使心神安定,睡眠改善。
- 調和營衛: 柴胡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改善由於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睡眠障礙。同時,柴胡也能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氣血生成,從根本上解決失眠的病因。
芍藥棗仁柴胡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涼血活血: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的功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鬱,芍藥養血柔肝,但若肝鬱化火,則需加入牡丹皮清熱涼血,使肝氣得以舒暢,避免肝火灼傷血脈。
- 佐柴胡疏肝解鬱: 柴胡為疏肝解鬱要藥,但若肝氣鬱結過甚,則需加入牡丹皮以助柴胡疏肝解鬱之力,使肝氣流通,達到舒肝理氣、解鬱止痛的效果。
總之,牡丹皮的加入,可有效改善肝鬱化火、血脈瘀阻等症狀,並輔助柴胡疏肝解鬱,使全方療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芍藥棗仁柴胡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目珠突出者」,屬中醫「鵝眼凝睛」範疇。《醫宗金鑒》等古籍記載,此症多因肝鬱化火、陰血耗傷,或風熱上攻所致。目珠為肝之竅,突顯多與肝經風火、氣滯血瘀相關。古方從疏肝、養陰、清熱、斂肝等角度配伍,旨在平息肝風、滋養肝血,使目珠復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疏肝解鬱:
- 柴胡為君藥,入肝膽經,善透解鬱熱、疏達肝氣,調暢氣機以減火邪上炎。
- 丹皮清泄肝火、涼血散瘀,助柴胡疏解鬱熱,防止肝鬱化火灼傷陰血。
養血柔肝:
- 芍藥(當是白芍)與甘草相配,酸甘化陰,柔肝緩急,斂肝陽之亢逆,抑制肝風上擾。
- 首烏補益精血,滋養肝腎,從本質填補陰虛,使目珠得陰血濡養而歸位。
安神定魄:
- 棗仁生用清肝寧心,養肝血兼安心神。肝藏魂,目突者多伴神志不寧,棗仁可助斂浮越之氣。
全方協同作用
此方以「疏、清、養、斂」並行:
- 柴胡、丹皮疏肝清熱,治標以平肝火;
- 芍藥、甘草、首烏養血滋陰,治本以固肝體;
- 棗仁協調神魂,間接助目珠歸位。
諸藥合用,使肝氣條達、陰血充盈,火熄風靜,則目珠突症自消。若兼風熱外襲,或需加菊花、鉤藤等藥物,但原方側重內傷肝鬱陰虧之證。
推論可能適用症候
從組方可見,此方適合:
- 肝鬱血虛型目突:伴見急躁易怒、頭暈目赤、脈弦細數。
- 陰虛內熱型:兼見潮熱盜汗、舌紅少苔,陰虛火炎上攻。
推測古代醫家藉此方調理肝之「體用失調」,以柔克剛,達「陰平陽秘」之效。
傳統服藥法
芍藥3錢,甘草3錢,首烏3錢,棗仁3錢(生研),柴胡3錢,丹皮3錢。
煎半杯,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疏肝解郁,養血明目的功效,適用於目珠突出者。但本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應先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棗仁柴胡湯, 出處:《四聖心源》卷八。 組成:芍藥3錢,甘草3錢,首烏3錢,棗仁3錢(生研),柴胡3錢,丹皮3錢。 主治:目珠突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