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半夏湯中包含半夏,主要源於其止嘔降逆的功效。
半夏味辛、苦,性微溫,入脾、胃經。其善於 降逆止嘔,對於痰涎壅盛、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眩暈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同時,半夏亦可 化痰止咳,對於痰多咳嗽、呼吸不暢等症狀,亦有一定幫助。
因此,皁莢半夏湯中加入半夏,旨在止嘔降逆,化痰止咳,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皁莢半夏湯」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是利用其消積化痰之效。皁莢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其含有皁苷類物質,具有潤腸通便、消積化痰的作用。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擅長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兩藥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食化積、止咳化痰的效果,適用於食積停滯、痰多咳嗽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莢半夏湯(丸)傳統功效分析
古代主治
此方載於古籍,主「咳逆欲死」,乃指劇烈咳嗽至氣逆喘息、難以平臥之危重症候,常見於痰壅氣閉之實證。其病機多因痰濁壅盛,阻塞肺絡,導致肺氣上逆而暴咳不止。
組成解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
半夏(一兩)
- 性味歸經:辛溫,有毒,入脾、胃、肺經。
- 傳統功效: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擅消「痰飲壅滯」所致咳喘。《傷寒論》中多用於痰飲氣逆,如小半夏湯。其辛開溫化之力,能解散膠結之痰濕,使肺氣宣降復常。
皂莢(八錢,去皮弦酥炙)
- 性味歸經:辛鹹溫,有毒,入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峻下痰涎、開竅通閉。《金匱要略》皂莢丸即用於「咳逆上氣,時時吐濁痰」。其辛烈之性可滌蕩頑痰,尤適於痰濁壅塞、呼吸窒礙之急症。酥炙減其毒性,緩和刺激性。
配伍邏輯
- 協同作用:
半夏偏重「降逆化痰」,皂莢專攻「滌痰開閉」,二者合用,形成「痰去則氣降,氣順則咳止」的治療思路。針對痰濁膠結、肺氣閉塞之咳逆,以皂莢破除痰結,助半夏化痰下行,標本兼顧。 - 劑型設計:
改湯為丸(梧桐子大),並以蜜煉和緩藥性,避免皂莢峻烈傷正;「日三夜一」服法,維持藥力持續攻逐痰涎,適合痰飲痼疾需緩消者。
可能功效延伸
除主治咳逆外,此方對以下病機相近者或有效果:
- 痰喘喉痹:痰阻氣道致呼吸急促、痰聲漉漉。
- 胸膈痞滿:痰濁停聚胸中,氣機窒塞。
- 風痰壅盛:結合外感風邪,痰湧氣逆之證。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痰濁致咳」為核心病機,通過:
- 滌痰為先:皂莢掃除頑痰,疏通肺竅。
- 降氣為輔:半夏和胃降逆,抑止氣機上衝。
- 緩攻為法:丸劑配合蜜製,峻藥緩圖,防傷正氣。
體現中醫「治病求本,給邪出路」之理,尤適於痰濁實證之急重症,然須辨證精准,非虛咳所能承受。
傳統服藥法
半夏1兩,皂莢8錢(去皮弦,酥炙)。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本湯吞下,日3服,夜1服。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皂莢半夏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咳血咳嗽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半夏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半夏1兩,皂莢8錢(去皮弦,酥炙)。 主治:咳逆欲死。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