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飲子

回聲飲子

HUI SHENG YI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養老奉親》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聲飲子方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消積化痰之效。皁莢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痰涎、殺蟲止癢等作用。

方中加入皁莢,一方面可針對積食不化、痰濁阻滯等症狀,起到消食導滯、化痰止咳之效;另一方面,皁莢亦可殺蟲止癢,對於因蟲積或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皁莢在回聲飲子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回聲飲子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失音」,即聲音嘶啞或完全無法發聲之症。古代醫家認為,失音多與痰氣壅阻、肺氣不宣相關。皂角與蘿蔔配伍,旨在祛痰開竅、宣通肺氣,使氣機暢通而聲音復原。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皂角(刮去黑皮並子)

    • 性辛溫,歸肺、大腸經,具強烈祛痰、開竅、通絡之效。其辛烈之性能滌蕩喉中黏痰,疏通氣道,尤適用於痰阻喉痹所致之失音。古代用於「急喉痹」或「痰厥不語」,取其通竅之力。
  2. 蘿蔔(切作片)

    • 生者辛甘涼,熟者偏甘平,長於下氣化痰、消食利咽。《日華子本草》指其「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此方用蘿蔔,既可緩和皂角之峻烈,又能協同化痰,且蘿蔔汁潤喉,避免皂角過燥傷津。

配伍邏輯

  • 痰去則聲開:失音因痰氣閉阻者,皂角為主藥,直接攻逐痰涎;蘿蔔為輔,助其化痰之餘,兼能下氣寬中,使痰消氣順。
  • 煎服法用意:煎煮後取汁服,皂角成分溶出以化痰通絡,蘿蔔煎煮後甘潤之性增,可護胃潤喉。強調「吃卻蘿蔔更妙」,因蘿蔔熟食更利痰消氣降。

綜論
此方簡峻,針對痰實閉阻之急性失音(如風寒束肺或痰熱壅喉),通過皂角「開閉」與蘿蔔「消導」協同,速祛痰濁而復嗓音。然需辨證屬實痰為要,虛證失音(如肺腎陰虛)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皂角1挺(刮去黑皮並子),蘿蔔3個(切作片)。
以水2碗,同煎至半碗以下服之。不過3服便語,吃卻蘿蔔更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

相同名稱方劑


回聲飲子, 出處:《養老奉親》。 組成:皂角1挺(刮去黑皮并子),蘿蔔3個(切作片)。 主治:失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