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皂丸

大皂丸

DA ZA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皁丸中使用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皁莢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瘡等症狀,皁莢可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2. 潤腸通便: 皁莢富含皁苷,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對於腸胃積熱、便祕、腹脹等症狀,皁莢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起到潤腸通便的效果。

因此,大皁丸中加入皁莢,可以發揮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皂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大風諸惡危證」,古代所謂「大風」多指癘風(類似现代麻風病)或風邪深重、纏綿難癒之惡疾,伴隨皮膚潰爛、肢體麻木等危重證候。「諸惡」則涵蓋頑固性瘡毒、痰瘀壅塞等邪實病證。其「危證」特性,顯示此方用於病勢急迫或體質尚能耐受攻伐者。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皂角為核心藥,雙重炮製強化藥性:

    • 主藥皂角(20片)以酒炙黃,酒製可增其溫通之力,兼緩其峻烈之性,專攻「搜風逐痰」;另取生皂角(10片)搗汁,保留其辛竄開泄之性,二者一製一生,剛柔相濟。
    • 皂角性辛溫,能「通竅祛痰、散結消腫」,古代用於風痰壅盛、經絡閉阻之證。其揮發成分刺激黏膜,內服可促痰液排出,外達皮膚則能透發風毒。
  2. 煉膏為丸,峻藥緩攻:

    • 以皂角汁煉膏和丸,取其黏滞之性,使藥力漸次釋放,避免過度傷正。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劑量可控,符合「治大風需持久見效」的思路。
    • 空心酒送服,借酒行藥勢,直達經絡病所,加強驅風通絡之效。

配伍邏輯推論:
全方集中皂角之辛溫走竄,針對「風、痰、毒」三者膠結的病理產物:

  • 攻痰:皂角化解痰濕壅塞,痰去則經絡通暢。
  • 搜風:其性善走,能深入絡脈驅除伏風。
  • 拔毒:外用皂角多治瘡毒,內服亦能引內蘊之毒外發。

此方設計體現「單刀直入」思路,以皂角為君、使,不輔他藥,純取其猛烈之性攻邪,適用於體實邪壅之緊急證候,符合古代「以毒攻毒」的治療哲學。

傳統服藥法


皂角20片(刮去黑皮,酒炙黃)。
上為末,另以皂角10片搗取汁,煉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皂丸,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皂角20片(刮去黑皮,酒炙黃)。 主治:大風諸惡危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