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驗金針散

至驗金針散

ZHI YAN JIN ZH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至驗金針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痰: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消積化痰、瀉下通便的功效。對於痰濕阻滯、食積不消等病症,皁莢能有效地清除痰濕,促進消化,改善症狀。
  2. 清熱解毒:皁莢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毒熾盛、咽喉腫痛等病症,皁莢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因此,至驗金針散中加入皁莢,旨在通過其消積化痰、清熱解毒的功效,來治療相關的病症,達到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至驗金針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背癰疽瘡腫,已破未破」,即適用於背部癰疽腫瘍,無論瘡面是否潰爛,皆可運用。其關鍵在於「取汗為驗」,強調服藥後發汗與瘡毒外透的關聯性,並依瘡位不同,取皂角針的特定部位(樹梢、樹身向陽處、樹丫內刺)以「取象」應對病位,體現中醫「天人相應」的思維。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皂角針(皂莢刺)

  • 性味功效:辛溫,入肝、胃經,具 消腫排膿、活血祛風 之功,古代多用於癰疽未潰時促其透發,已潰時助膿毒外排。
  • 炮製與取象
    • 春月半青半黑時採收:春季生發之氣旺盛,此時皂角針兼具「生發」與「收斂」之性(青屬生、黑屬收),符合癰疽需「托毒外出」兼「斂瘡」的雙重需求。
    • 灰火內炮:緩和辛烈之性,存其溫通之力,避免過度刺激。
    • 依病位取刺部位
      • 頭項瘡用樹梢刺:梢部輕揚上行,應頭項高位。
      • 背癰取樹身向陽刺:背為陽位,取向陽處刺以助陽氣托毒。
      • 下體癰毒(便毒、懸癰)用樹丫內刺:丫內刺多向下生長,應下焦病位。

2. 輔助配合

  • 酒調服:酒性辛熱,能 通行經絡、助藥勢發散,加強皂角針的透托效力,並促進發汗,使邪從汗解。

三、治療原理

此方核心在於 「托毒透邪」

  1. 未潰時:皂角針辛溫行散,活血消腫,助瘡毒外發,避免內陷。
  2. 已潰時:其性溫通可促進膿液排出,兼能斂瘡生肌。
  3. 取象比類:依瘡位選刺部位,強化藥物與病位的「氣機相應」,體現「同氣相求」的治療思維。

四、總結

《至驗金針散》以皂角針為主,借其性味與取象之理,配合酒的行散,針對癰疽瘡腫的「膿毒滯留」病機,達到 破滯、透膿、外出邪毒 之效。其組方簡潔,凸顯古人對藥材採收、炮製與病位對應的細緻考量。

傳統服藥法


皂角針不拘多少(春月取,半青半黑,灰火內炮)。
上為末。
每服2-3錢,好酒調服。取汗為驗。亦分食前後瘡上下用之。如瘡在頭項角針用樹梢上的;背癰取樹身上向陽處的;如便毒懸癰取樹丫內的刺,乃取象之意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至驗金針散,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一。 組成:皂角針不拘多少(春月取,半青半黑,灰火內炮)。 主治:背癰疽瘡腫已破未破。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