嚏驚散

嚏驚散

TI J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9%
胃經 21%
脾經 21%
大腸經 17%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嚏驚散中含有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原因:

  1. 燥濕化痰:半夏性溫燥,善於燥濕化痰,可有效治療因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嚏驚散主要治療小兒驚風,而小兒多痰濕,半夏可祛痰止咳,輔助止驚安神。
  2. 降逆止嘔: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痰濁上逆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小兒驚風常伴有嘔吐,半夏可起到止嘔安胎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嚏驚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驅風止癢: 皁莢味苦辛,性寒,入肺、脾經,具有驅風止癢之效。嚏驚散主治小兒驚風、痰熱咳嗽,而皁莢可驅散風寒,止癢止咳,有助於緩解病症。

二、 消腫排膿: 皁莢亦有消腫排膿之效,可用於治療因風寒引起的局部腫痛。嚏驚散中加入皁莢,可起到消炎、排膿的作用,有助於加快病症的恢復。

綜上所述,皁莢在嚏驚散中發揮了驅風止癢、消腫排膿的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治療小兒驚風、痰熱咳嗽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嚏驚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嚏驚散」專治「小兒一切驚風」,其核心症狀為「不省人事,牙關緊閉」。古代醫家認為,小兒驚風多因外邪侵襲、痰熱內壅或肝風內動所致,導致氣機逆亂、清竅被蒙,而見昏迷、肢體抽搐、牙關緊閉等症。此方以「通關開竅」為急務,透過藥物刺激鼻腔黏膜,誘發噴嚏反射,使閉鬱之氣機得散,痰濁邪氣外泄,從而達到「醒神開閉」之效。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半夏(生):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生用毒性較強,具「豁痰開竅、降逆散結」之效。其辛散之性可宣通氣機,溫燥之能可化頑痰,尤其擅長祛除阻塞經絡、蒙蔽清竅之痰濁。
    • 皂角:辛鹹溫,歸肺大腸經。其性銳利,「通竅祛痰、搜風開閉」力強。古籍載其能「通上下諸竅」,尤以刺激鼻腔黏膜引發噴嚏著稱,可瞬間振動氣血,驅邪外出。
  2. 配伍邏輯

    • 協同開竅:半夏與皂角均具辛溫透竅之性,皂角為「通關」主藥,以刺激力直達鼻竅;半夏輔助化痰散結,二者相須為用,增強開閉醒神之效。
    • 痰氣並治:小兒驚風多因痰濁與氣機逆亂並見。半夏化痰以治本,皂角通氣以治標,標本兼顧,共奏「痰消氣暢,神識自清」之功。
  3. 治療原理

    • 物理刺激與經絡反應:吹藥入鼻後,藥物辛烈之性直接刺激鼻黏膜,通過噴嚏反射激活人體陽氣,震動督脈(鼻為督脈所過),瞬間開通閉塞之清竅。
    • 痰濁外達:噴嚏時氣機上衝,促使痰濕邪氣從鼻竅或口腔排出,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內經》)的治則。
    • 急救特性:此方為「外治急開法」,避開口服藥物對昏迷患兒的限制,直接作用於竅道,符合小兒「臟腑嬌嫩,藥餌難施」的治療特點。

三、臨床思維延伸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的急救思路,古代多用於痰閉實證之驚風。其設計符合「嚏法」治療原理,通過激發人體自然反射驅邪,具有「簡、便、效、捷」的特點。然須辨明驚風成因,若屬虛風內動或津虧燥熱者,則非此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半夏(生)1錢,皂角半錢。通關定驚。
上為末。
每用一豆許,用管子吹入鼻。立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嚏驚散, 出處:《直指小兒》卷一。 組成:半夏(生)1錢,皂角半錢。 主治:通關定驚。主治:小兒一切驚風,不省人事,牙關緊閉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