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莢煎中包含皁莢,原因如下:
- 皁莢性味苦、辛,寒,具有消腫止痛、通便排毒、殺蟲止癢之功效。其含有皁苷等成分,具有較強的生物活性,能有效緩解各種炎症、疼痛和皮膚病。
- 皁莢煎常用於治療各種瘡瘍腫毒、皮膚瘙癢、便祕等症。皁莢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清熱解毒,並能軟化糞便,有助於排毒通便。
因此,皁莢在皁莢煎中起到重要的藥效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可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皁莢煎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腸通便: 杏仁性平味甘,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皁莢煎本身以皁莢為主,性寒苦,擅長瀉下攻積,但可能造成腸胃燥結。杏仁的加入可緩解皁莢的燥性,使藥力更為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峻猛,同時潤滑腸道,促進排泄,增強通便效果。
- 清肺化痰: 杏仁亦具有一定清肺化痰之效,可輔助皁莢清熱解毒,消除肺熱,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對於一些伴有肺熱、咳嗽痰多的便祕患者,杏仁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皁莢煎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消腫止痛、祛風溼的功效。皂莢煎常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關節腫痛等病症,天南星的加入可以增強方劑的消腫止痛效果,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
- 活血化瘀: 天南星亦具活血化瘀之效,配合皂莢的祛風溼作用,能夠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消除炎症、促進組織修復,最終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皁莢煎中加入半夏,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燥溼化痰:皂莢性寒滑,擅長清熱解毒,但其滑利之性容易損傷脾胃。半夏性溫,善於燥溼化痰,可制約皂莢的滑利之性,避免損傷脾胃,並增強其化痰止咳之效。
- 降逆止嘔:皂莢煎常用於治療痰熱壅肺、咳嗽氣喘等症,而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因痰熱上湧引起的噁心嘔吐等症狀,使治療更全面有效。
綜上所述,皂莢煎中加入半夏,不僅可以增強療效,還能防止藥性偏頗,體現了中藥配伍的精妙之處。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莢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咳嗽」,尤其針對咽喉腫痛、痰涎壅塞所致之咳逆。從用法「點於咽門腫處」可知,其證屬局部痰熱瘀結,可能伴隨咽喉灼痛、痰黏難咯等表現,屬古代「喉痹」「熱痰咳嗽」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皂莢
- 性味辛鹹溫,具強烈祛痰開竅、散結消腫之效。
- 古法以皂莢浸汁取其「滌痰通絡」之力,針對痰阻咽喉之腫痛咳嗽,直接局部應用更增藥效。
輔藥:諸草根與古錢
- 蕁麻根、天劍根、白藺刺根:此三味均屬民間療喉疾常用藥,推測具清熱解毒、活血消腫之功,協同皂莢化解咽喉痰熱瘀結。
- 四字古錢:古代認為銅錢(含銅綠)能「散瘀消腫」,實則取其微量銅離子收斂消炎作用,輔助緩解黏膜腫脹。
佐使藥:消石、白鹽、硼砂
- 消石(硝石):苦寒清熱,與皂莢辛溫相制,共成「辛開苦降」之勢,助痰熱消散。
- 白鹽、硼砂:均為傳統咽喉外用藥,能防腐斂瘡、軟堅化痰,直接作用於腫痛部位。
- 餳(麥芽糖):潤滑黏膜,緩和諸藥峻烈之性,兼作賦形劑使藥液黏附患處。
三、治療機理推論
本方以「局部外治」為核心,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物理作用:皂莢汁與硼砂、鹽類可溶解黏痰,降低痰液黏稠度。
- 化學作用:銅錢與消石產生輕微收斂消炎效果,抑制黏膜水腫。
- 藥理協同:諸藥合併形成「辛散痰結→清熱解毒→軟堅消腫」的治療鏈,適用於痰熱膠結咽喉之實證咳嗽。
四、適用證型特點
- 咳嗽聲啞,咽喉紅腫脹痛
- 痰黏色黃,咯吐不利
- 舌紅苔厚膩,脈滑數
此方體現古代「急則治標」思維,以局部快速滌痰消腫為先,非治本之劑。
傳統服藥法
皂莢7個(不蛀者),四字古錢20文,蕁麻根1大握,天劍根1握(洗淨),白藺刺根1大握,消石1兩(細研),白鹽1兩,硼砂1兩(細研)。
上先將皂莢捶碎,以水2升,浸1宿,熟挼濾過,以煎諸草根及古錢,至1升,濾去滓,卻下消石等末,煎待汁稍稠,便入餳1兩,更煎,候如稀餳,放冷。以筋頭及雞翎,頻頻點於咽門腫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莢煎, 出處:《普濟方》卷一五七引《餘居土選奇方》。 組成:皂莢1斤(揉細,用湯1碗打成濃汁),杏仁240個,天南星2兩,半夏2兩。 主治:咳嗽。
皂莢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一。 組成:皂莢1梃(不蛀者,以酥炙,去皮子,綿裹),黑餳3兩,地黃汁5合,生薑汁1合,煮棗2-7個(去皮核,研成膏),蜜5合,酥3合。 主治:骨蒸勞咳,嗽膿血不止。
皂莢煎, 出處:《聖惠》卷三十五。 組成:皂莢7個(不蛀者),四字古錢20文,荨麻根1大握,天劍根1握(洗淨),白藺刺根1大握,消石1兩(細研),白鹽1兩,硼砂1兩(細研)。 主治:咽喉閉塞腫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