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粉散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方中加入生地黃,可有效降低體內熱邪,改善因熱邪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口渴、煩躁、出血等。
-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滋養臟腑,緩解因陰虛導致的燥熱症狀。對於一些因陰虛火旺所致的疾病,例如燥咳、便祕、口乾舌燥等,生地黃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總之,生地黃在中藥方劑地黃粉散中的加入,充分發揮了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藥性,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地黃金粉散中加入麵粉,主要有兩個原因:
- 吸附作用: 麵粉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可以吸附藥粉中的水分,防止藥粉受潮變質,保持藥粉的乾燥,延長藥粉的保存時間。
- 緩釋作用: 麵粉可以作為藥粉的載體,使藥粉在服用後能緩慢釋放藥效,避免藥效過快消失,從而延長藥效時間,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金粉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虛勞吐血,消瘦;腎氣虛弱」,主要針對因長期氣血耗損、陰精不足導致的虛損症狀。
- 虛勞吐血:因陰虛火旺或氣不攝血,血熱妄行而上溢,常見於肺腎陰虧或脾虛失統。
- 消瘦:與精血虧虛、脾胃失養相關,反映陰液枯涸或後天化源不足。
- 腎氣虛弱:腎主藏精,腎虛則精血不充,久病及腎,可見腰膝痠軟、潮熱盜汗等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僅兩味,以簡馭繁,核心在於「養陰止血,健脾固本」:
生地黃(自然汁):
- 性味功效:甘寒質潤,入心肝腎經,善滋陰涼血,《本草綱目》載其「主吐血衄血,婦人崩中血運」。
- 作用:直接取用自然汁,保留生津涼血之性,能清虛熱、止血妄行,兼補腎陰。針對陰虛血熱之吐血,標本兼顧。
飛羅麵(小麥麵粉):
- 性味功效:甘涼,入心脾經,《本草拾遺》稱其「補虛,厚腸胃,強氣力」。
- 作用:
- 健脾益氣:虛勞久病多兼脾弱,麵粉健脾助運,使陰血生化有源。
- 固護中焦:與陳米飲同用,甘緩和中,防地黃寒涼傷胃。
- 物理協同:製成糊後乾燥為末,增加藥粉吸附性,緩釋地黃成分,輔助藥效延續。
三、配伍思維與原理
- 滋陰與健脾並行:地黃補腎水以制火,麵粉健脾土以生金(肺),符合「子母相生」之法,適用於肺腎陰虛兼脾弱之證。
- 標本同治:生地黃涼血止血治標,麵粉調養後天治本,結構類似「犀角地黃湯」去瘀加補的思路,但更趨平補。
- 劑型設計:糊劑轉粉便於保存,陳米飲送服(甘淡實脾)強化成藥之效,體現「藥食同源」的調養智慧。
四、延伸思考
此方看似簡易,實暗合「精血同調」之理:腎主精,肝藏血,生地黃滋水涵木;麵粉屬土,土旺則木氣得疏,血不妄行。後世《雞峰》《普濟方》以「地黃湯」為名衍生運用,或取其滋陰基柢,加味擴展證治範圍。
傳統服藥法
地黃半斤(取自然汁),飛羅面4兩。
同調成糊,攤於漆盤內,候乾取下為末。
每服2錢,以陳米飲調下,不拘時候。
地黃湯(《雞峰》卷九)、生地黃湯(《普濟方》卷二十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金粉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地黃半斤(取自然汁),飛羅面4兩。 主治:虛勞吐血,消瘦;腎氣虛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