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薄荷湯

地黃薄荷湯

DI HUANG BAO HE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0.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40%
肺經 40%
心經 20%
肝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薄荷湯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其能清瀉心火,涼解血熱,對於薄荷所擅長的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等功效具有輔助作用,使清熱解表的效果更為全面。
  2. 滋陰潤燥: 薄荷性辛涼,味辛、微苦,入肺、肝經,善於疏散風熱,但長期使用可能耗傷陰津。生地黃滋陰潤燥,可以緩解薄荷所帶來的燥熱,避免損傷津液,使藥性更平和,適用於熱病後期或陰虛火旺者。

地黃薄荷湯中包含薄荷,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解表、疏散風熱 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的作用,能有效治療風熱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等症狀。

而地黃則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的作用,與薄荷搭配使用,可達到清熱解表、滋陰生津的功效,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薄荷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傷寒熱瘴,頭疼足熱,發渴煩躁,不嘔不瀉,其脈洪實」,其證屬外感熱病或瘴氣所致之陽熱實證。

  1. 病機特點
    • 「脈洪實」提示熱邪熾盛於氣分,正邪交爭劇烈;「頭疼足熱」為陽熱上壅下迫之象;「發渴煩躁」乃熱傷津液、擾亂心神所致。
    • 「不嘔不瀉」排除少陽嘔逆或陽明腑實,病位偏於氣分,尚未深入營血或結於腸胃。
  2. 證候對應
    • 熱瘴(山嵐瘴氣化熱)或傷寒化熱階段,以清熱透邪、生津除煩為要務。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
    • 生地黃根:性甘寒,歸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養陰生津。針對熱盛傷津之「發渴煩躁」,直接滋陰降火。
    • 生薄荷葉:性辛涼,歸肺肝經,具疏風散熱、清利頭目之功。善解「頭疼」、透熱外達,與生地黃一清一透,協同退熱。
    • 麝香少許:通竅開閉,助藥力迅達病所,兼醒神以解「煩躁」;「井華水」性甘平,取其清涼之性調藥,增清熱之效。
  2. 方劑特色
    • 清透並行:薄荷辛散透熱於外,生地甘寒清熱於內,合為表裡分消之勢,契合「熱瘴」邪伏膜原之病機。
    • 津氣兼顧:熱盛必傷陰,生地滋陰防熱邪深陷,薄荷防涼遏冰伏,展現「存津液」之旨。
    • 簡峻之劑:兩藥鮮汁取其生發之氣,藥專力宏,尤宜熱勢急迫而正氣未虛者。

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組合邏輯顯示,除傳統主治外,或可類推於:

  • 風熱上攻之目赤咽痛(薄荷疏散風熱、生地涼血)。
  • 溫病初起熱盛津傷(如早期暑溫證),然須脈證相符。

總括
地黃薄荷湯以「清涼透達」為核心,針對氣分熱盛未結之證,透過內清外透、滋陰防變,體現中醫「熱者寒之」「給邪出路」的治則。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根、生薄荷葉不拘多少。
上淨洗,砂鉢內搗爛,取自然汁,入麝香少許,井華水調下。如覺心間頓涼,不須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嘔吐心情煩燥足部發熱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薄荷湯, 出處:《嶺南衛生方》卷中。 組成:生地黃根、生薄荷葉不拘多少。 主治:傷寒熱瘴,頭疼足熱,發渴煩躁,不嘔不瀉,其脈洪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