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梔子湯

SHENG DI ZHI Z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29)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肝經 21%
胃經 14%
心經 14%
脾經 7%
膀胱經 7%
三焦經 7%
肺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生地黃為生地黃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其性寒涼,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

方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針對熱證引起的各種病症,如熱病發熱、口渴、心煩、血熱妄行等。生地黃能夠清熱瀉火,降低體溫,並能滋陰潤燥,緩解口渴、心煩等症狀,同時也能滋養血液,防止血熱妄行。因此,生地黃在生地梔子湯中起著重要的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生地梔子湯中包含梔子,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心、肺、肝經,能清熱瀉火,尤其擅長於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心煩、目赤腫痛、黃疸、尿赤等症狀。同時,梔子還能涼血解毒,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斑疹、瘡瘍等。

在生地梔子湯中,梔子與生地黃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清熱涼血、解毒降火的作用,治療熱盛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

在中藥方劑「生地梔子湯」中加入葛根,主要是利用葛根解肌發汗、升陽止瀉的功效。葛根能夠解肌發汗、升陽止瀉,對於治療風寒感冒、腹瀉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風寒感冒或腸胃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等症狀。

生地梔子湯中添加薄荷,主要是為了增強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解表止痛的功效。它能協同生地、梔子清熱涼血,並能疏散風邪,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此外,薄荷還能提振清熱藥效,使清熱之力更加顯著,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熱症。

總體而言,生地梔子湯中添加薄荷,能夠使清熱之力更加強勁,並能更好地疏散風邪,從而達到更佳的療效。

主治功效


生地梔子湯之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麻科活人全書》中記載「生地梔子湯,治心火上衝、衄血。」此方劑組成包含生地黃、梔子、葛根與薄荷,雖未明確列出劑量,但從其主治「心火上衝、衄血」可知,其藥性偏於清熱涼血,並兼顧疏散之功。

組成藥材分析:

  • 生地黃: 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其主要功效在於滋陰清熱,養血生津,涼血解毒。針對心火上衝導致的陰虛火旺,生地黃能滋養陰液,以釜底抽薪之法,緩和火熱之勢。同時,其涼血解毒之功,有助於緩解因熱邪迫血妄行所致的衄血。
  • 梔子: 性味苦寒,歸心、肺、三焦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炎止痛。在此方中,梔子與生地黃相輔相成,加強清熱涼血之力,針對心火上衝所致的實熱症狀,更具針對性。梔子亦有消炎止痛之效,可緩解因熱邪引起的局部不適。
  • 葛根: 性味甘辛平,歸脾、胃經。其主要功效為解熱發汗,升陽止瀉,調和脾胃。葛根在此方中,並非以發汗為主要目的,而是藉其輕微發散之性,引邪外出,同時調和脾胃,以顧護中焦運化之能,避免苦寒藥傷及脾胃。
  • 薄荷: 性味辛涼,歸肺、肝經。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疏風散寒,醒腦提神。在此方中,薄荷的作用主要是輔助清熱解毒,並兼具疏散上焦風熱的作用,使熱邪外達,緩解頭面部因熱邪壅盛所致的不適感。

治療原理分析:

「心火上衝」在中醫理論中,多指心經火熱上炎,可導致頭面部症狀,如頭痛、眩暈、面紅目赤,甚則出現鼻衄(即衄血)。此方劑針對「心火上衝」之病機,以生地黃滋陰清熱,養血涼血為基礎,配合梔子加強清熱涼血之力,直搗病竈,清除心經火熱。葛根與薄荷則具有輕微升散之性,使熱邪外達,避免邪氣久遏。四藥合用,共奏清心降火,涼血止血之效。

綜合而言, 生地梔子湯並非單純的止血方劑,而是透過清熱涼血、滋陰瀉火的手段,從病因入手,釜底抽薪,治療因心火上衝所致的衄血。此方劑配伍嚴謹,藥性協調,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 梔子、 葛根 、 薄荷葉。
加燈心為引,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的作用,因此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具有瀉火的作用,因此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牙齦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生地梔子湯, 出處:《麻科活人》卷三。 組成:生地黃、梔子、葛根、薄荷葉。 主治:心火上衝,衄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