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豆煎

WU DOU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肝經 18%
膀胱經 15%
脾經 15%
肺經 12%
腎經 12%
膽經 6%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烏豆煎方劑中包含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性味功效相符: 烏豆與黑豆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利水消腫、解毒清熱等功效。兩者藥性相近,功效互補,共同發揮藥效。
  2. 藥材特性互補: 烏豆偏於清熱解毒,黑豆則更偏於補腎益氣。烏豆煎方劑中加入黑豆,能使藥性更為全面,既能清熱解毒,又能補腎益氣,達到更好的療效。

烏豆煎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平肝熄風:天麻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烏豆煎常用於治療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肢體麻木、抽搐等症,而天麻的平肝熄風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疏通經絡:天麻能通經絡、散瘀血,而烏豆煎中其他藥材也具備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可加強整體療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消腫止痛、改善症狀的效果。

烏豆煎方中加入羚羊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羚羊角性寒,味鹹,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的功效。烏豆煎常用於治療熱病、熱毒、痙攣等症,羚羊角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清熱解毒、熄風止痙的作用,更有效地控制病情的發展。

二、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羚羊角還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烏豆煎中可能加入其他藥物,例如川芎、赤芍等,以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羚羊角的加入可增強方劑活血化瘀的效果,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加快病情的恢復。

烏豆煎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疏風散寒,止痛止癢: 烏豆煎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皮膚瘙癢、風疹、蕁麻疹等症。防風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可助烏豆清熱解毒、祛風止癢,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二、 協調藥性,增強功效: 防風性溫,可緩解烏豆性寒的偏涼之性,避免過寒傷胃,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烏豆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療效更佳。

烏豆煎中加入赤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消腫止痛: 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烏豆煎中加入赤茯苓,可幫助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緩解水腫、腹脹等症狀,同時也能減輕疼痛,提高療效。
  2. 配伍烏豆,增強功效: 烏豆味甘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赤茯苓性平味甘,與烏豆搭配,一寒一平,相輔相成,既可加強烏豆利水消腫的功效,又可減輕烏豆的寒性,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使得藥效更加全面。

烏豆煎中加入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邪,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味辛,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烏豆煎常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而羌活可疏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提升療效。
  2. 配合烏豆,增強清熱解毒之效:烏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羌活的辛溫之性可以促進烏豆的藥力,增強其清熱解毒的效果,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烏豆煎中包含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烏豆性寒,桂枝性溫,二者搭配可溫陽散寒,改善因寒氣入侵導致的畏寒、肢冷等症狀。例如,若患者患有風寒感冒,伴隨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則烏豆煎中的桂枝可起到溫解表寒的作用。
  2. 調和營衛:桂枝具有調和營衛、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麻木、關節疼痛等症狀。烏豆煎中添加桂枝,可協同烏豆的清熱解毒功效,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效果。

烏豆煎中加入酸棗仁,主要源於兩者功效互補:

  1. 烏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益氣、補腎安神之效,可改善脾胃虛弱、失眠多夢等症。
  2. 酸棗仁性平味甘酸,具有養心安神、斂汗止痙之效,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不安等症。

烏豆煎中加入酸棗仁,可強化安神作用,增強補益效果,更能針對失眠多夢、心神不寧等症狀進行調理,達到更佳的療效。

烏豆煎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之效。烏豆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二者合用,可加強清熱涼血之力,適用於熱毒熾盛、血分有熱的病症,如發熱、口渴、咽喉腫痛、吐血、衄血等。
  2. 滋陰潤燥:生地黃入腎經,可滋陰潤燥,與烏豆的清熱功效相輔相成,可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液所致的口乾舌燥、大便乾燥等症狀,使治療更加全面。

總之,生地黃的加入,使烏豆煎的功效更加全面,更適合用於熱毒熾盛、血分有熱,並伴有陰虛燥熱的病症。

主治功效


烏豆煎

烏豆煎 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黑豆、天麻、羚羊角、防風、赤茯苓、羌活、桂枝、酸棗仁、生地黃。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胃、解毒、活絡止痛、利水滲濕等功效。

黑豆 黑豆 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胃、解毒、活絡止痛、利水滲濕等功效。黑豆中的皁苷具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可改善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黑豆含有豐富的鐵、磷、鈣、鎂、鉀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B1、B2、B6和維生素E等營養成分,能夠增強血管彈性,改善血液循環,防止血液凝固。

天麻

天麻 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平肝息風可治療癲癇、驚風等症;祛風除濕可治眩暈、頭痛、麻痺等症;活絡止痛可緩解頭痛、偏頭痛等症狀;補血養肝適用於肝血不足等症;安神可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症,但不宜過量服用,孕婦、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物者慎用。

羚羊角

羚羊角 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功效。羚羊角能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羚羊角能清熱涼血,解毒,治熱病、瘡瘍、腫毒等症;羚羊角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治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等症。

防風

防風 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防風是中醫常用的藥物之一,具有多種功效。在使用時應根據具體情況,辨證論治,以免誤用。

赤茯苓

赤茯苓 具有利水滲濕、清熱解毒、健脾胃等功效。赤茯苓能利水滲濕,消腫止渴,治水腫、浮腫、小便不利等症;赤茯苓能清熱解毒,治暑熱、濕熱、瘡瘍腫毒等症;赤茯苓能健脾胃,益氣生津,治脾胃虛弱、食少便溏等症。

羌活

羌活性辛溫,具有發散風寒、祛風除濕、舒筋活絡的功效。用於外感風寒,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等症。羌活還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等作用,能夠增強人體免疫力,對於預防和治療感染疾病也有一定的作用。

桂枝

桂枝 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桂枝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桂枝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水腫、痛經、血瘀等症狀。

酸棗仁

酸棗仁 具有安神、生津止渴、補血養肝、清虛熱、固表止汗等傳統療效,能養心血、益肝陰,緩解心悸、怔忡、失眠、健忘、虛勞虛煩等症狀,改善口渴、口乾舌燥、便祕等不適,增加口腔分泌。它含有抗氧化物質,能調理氣血、潤燥通便,改善貧血等症狀。其性涼味酸,可清肝潤燥,並具有降溫、鎮靜、止咳化痰、滋潤皮膚和調節汗液分泌之功效。

生地黃

生地黃 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總結

烏豆煎 是中藥方劑,具有祛風除濕、活血化瘀、清熱解毒、健脾胃、解毒、活絡止痛、利水滲濕等功效。主要成分包括黑豆、天麻、羚羊角、防風、赤茯苓、羌活、桂枝、酸棗仁、生地黃。用於治療產後中

傳統服藥法


黑豆1升(炒熟),天麻1兩,羚羊角屑1兩,防風(去蘆頭)1兩,赤茯苓1兩,羌活1兩,桂心1兩,酸棗仁(微炒)1兩,生乾地黃1兩。上銼細,以水8升,煎至3升,絞去滓,更熬成膏。
每服1匙,以溫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豆煎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胃部不適等症狀。因此,在服用烏豆煎之前,患者應該先諮詢醫生的意見。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疥癬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腹瀉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烏豆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六。 組成:烏頭1兩(每枚4破之),大豆1兩半。 主治:瘡疥。

烏豆煎,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黑豆1升(炒熟),天麻1兩,羚羊角屑1兩,防風(去蘆頭)1兩,赤茯苓1兩,羌活1兩,桂心1兩,酸棗仁(微炒)1兩,生乾地黃1兩。 主治:産後中風,言語謇澀,心神恍惚,筋脈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