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羚羊角煎」方劑中包含「羚羊角」,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羚羊角性寒,味鹹,入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功效,對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高熱不退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鎮驚安神: 羚羊角能鎮驚安神,緩解神經興奮狀態,對於熱病神昏、癲癇、狂躁不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羚羊角煎」方劑中加入「羚羊角」,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鎮驚安神的藥性,達到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高熱不退等症狀的目的。
羚羊角煎中加入荊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熱: 羚羊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而荊芥則以疏風散熱、解表止痛見長。二者合用,可增強疏散風熱之功,尤其適用於外感風熱,症見發熱、頭痛、鼻塞、咽痛等症狀。
- 活血通絡: 荊芥除了疏風散熱外,還具有一定的活血通絡之效。與羚羊角同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加強療效。
因此,羚羊角煎中加入荊芥,可有效增強藥效,提升治療效果。
羚羊角煎中加入羌活,乃取其疏散風寒、止痛之效。
羚羊角性寒,功擅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主治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羌活性溫,善於散寒解表,通絡止痛,可緩解風寒入侵所致的頭疼、肢體疼痛等症狀。
二者配伍,一寒一溫,寒能清熱,溫能散寒,相輔相成,可有效 清熱解毒、散寒止痛,達到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頭痛肢痛等症的功效。
羚羊角煎中包含生地黃,主要由於兩者藥性相輔相成,達到清熱涼血、解毒定驚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緩解因熱毒上攻而導致的發熱、神志不清、口渴等症狀。而羚羊角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可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與羚羊角搭配使用,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鎮驚止痙,達到治療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病症的效果。
羚羊角煎中加入防風,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散風熱,止痙止痛: 羚羊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止痙之效,防風則擅長疏散風熱,二者合用,可增強清熱解毒、止痙止痛之效,適用於風熱內盛、熱極生風所致的熱性痙攣、抽搐等症。
- 相輔相成,提高療效: 防風能引藥入營血,使羚羊角的藥力更易到達病所,提高治療效果。此外,防風還能解表散寒,減輕羚羊角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
「羚羊角煎」方劑中加入黑豆,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輔助清熱解毒: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羚羊角清熱瀉火,增強療效。
二、滋陰補腎: 黑豆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可滋陰補腎,改善因熱毒傷腎而引起的症狀,與羚羊角清熱解毒相輔相成,有助於恢復身體機能。
總之,黑豆在「羚羊角煎」中起到清熱解毒、滋陰補腎的作用,使方劑療效更為全面。
羚羊角煎方劑中加入黃酒,主要原因如下:
- 引藥入肝: 黃酒性溫,能助藥力上行,引導羚羊角的清熱解毒之效直達肝經,有效治療肝熱、肝風內動引起的各種症狀。
- 活血化瘀: 黃酒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藥物滲透,並與羚羊角共同發揮解毒消腫、止痛止痙的作用。
總之,黃酒在羚羊角煎中發揮著引藥入肝、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效,達到最佳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羚羊角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中風手足不隨」,即中風後肢體癱瘓、活動不利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風邪內動、痰瘀阻絡或肝陽上亢所致,病機涉及風、火、痰、瘀等病理因素。本方以清熱息風、活血通絡為核心,針對風熱上擾、經脈瘀滯之證。
二、組成與配伍邏輯
君藥:羚羊角
- 性味鹹寒,歸肝、心經,擅長平肝息風、清熱解毒。
- 針對中風病機中的「肝風內動」,可鎮痙止搐,緩解肢體拘急不遂。
臣藥:菊花、防風
- 菊花:辛甘微寒,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助羚羊角清解上焦風熱。
- 防風:辛甘微溫,祛風解表、勝濕止痛,既能外散風邪,又能息內風,與羚羊角一寒一溫,調和肝風。
佐藥:玄參、紫參、牛膝
- 玄參:苦鹹微寒,清熱涼血、滋陰降火,防風熱化火傷陰。
- 紫參(或指丹參):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改善經絡瘀阻。
- 牛膝:苦酸平,引血下行、強筋骨,助藥力達下肢,治「手足不隨」。
使藥:栝樓汁、酒
- 栝樓汁:甘寒潤滑,化痰通絡,化解經脈痰瘀。
- 酒:辛溫行散,助藥勢直達病所,增強活血通絡之效。
三、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息風:羚羊角、菊花協同平息肝風,清解內熱,抑制風陽上擾。
- 活血通絡:紫參、牛膝化瘀通經,配合酒行藥力,改善經脈氣血瘀滯。
- 標本兼顧:防風祛外風,玄參滋陰防燥,栝樓汁化痰,共奏祛邪扶正之效。
總結
此方以「清肝息風」為主軸,兼顧化痰活血,符合中風「風火痰瘀」交結的病機特點。全方寒溫並用,升降相因,尤其適合風熱夾瘀型中風後遺症。
傳統服藥法
羚羊角半兩(鎊),菊花半兩,玄參1分,牛膝1分(去苗,切,焙),防風1分(去叉),紫參1分。
上為末,以栝樓汁1升,酒半升,並前藥煎成稀煎,瓷合盛。
每服1匙頭,酒調下,日夜4-5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本方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羚羊角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三。 組成:羚羊角半兩(鎊),菊花半兩,玄參1分,牛膝1分(去苗,切,焙),防風1分(去叉),紫參1分。 主治:熱毒風攻頭面,唇口腫痛,咽喉腫塞,或目澀痛。
羚羊角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 組成:羚羊角1兩(鎊),荊芥穗1兩,羌活1兩(去蘆頭),熟乾地黃(焙)1兩,防風(去叉,銼)2兩,黑豆2盞(小者,和防風炒熟,勿令焦),酒5升(乘防風、黑豆熱,淋之)。 主治:中風手足不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