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散

WU ME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17%
肝經 17%
肺經 15%
胃經 15%
腎經 7%
大腸經 5%
心包經 2%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散中包含烏梅,乃因其味酸收斂,性寒,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且能收澀腸胃,止瀉止痢。

烏梅入肺經,可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對燥熱咳嗽、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其酸斂之性可收斂肺氣,止咳平喘,且能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

此外,烏梅入脾胃經,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痢,適用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腸炎腹瀉等症狀。故烏梅散以烏梅為主藥,可發揮其多方面的藥用價值,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烏梅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疼痛: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烏梅散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瀉等症狀,延胡索可通過緩解腸道痙攣,消除疼痛感,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2. 行氣止痛:延胡索能行氣止痛,疏通氣血,改善腸道功能。烏梅散中烏梅收斂止瀉,延胡索則能促進腸道蠕動,協同作用,達到止瀉的效果。

總而言之,延胡索在烏梅散中的作用是緩解疼痛和行氣止痛,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烏梅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烏梅性酸澀,容易傷胃,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烏梅的酸澀之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烏梅散中的各味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甘草也能增強烏梅散的止瀉作用,提高藥物的療效。

烏梅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烏梅散用於治療腹痛、泄瀉等症,而乳香的活血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腸道痙攣,減輕疼痛。
  2. 溫中止痛:烏梅散以烏梅為主藥,其性酸澀,偏寒,易於收斂止瀉,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乳香的溫性則可以中和烏梅的寒性,溫中散寒,防止寒邪內侵,加強止瀉效果。

因此,烏梅散中加入乳香,既可活血止痛,又可溫中止痛,協同烏梅散的整體功效,提升療效。

烏梅散中加入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烏梅散主要功能為收斂止瀉,而沒藥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與烏梅相輔相成,增強止瀉效果。
  2. 活血止痛: 對於腹痛伴有血便的患者,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緩解疼痛,促進瘀血排出,配合烏梅止瀉,達到更好的療效。

烏梅散中加入沒藥,可增強其止瀉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是中醫藥理上的精妙配伍。

烏梅散中加入鈎藤,主要原因有二:

一、平肝熄風:鈎藤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烏梅散主治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鈎藤可協同烏梅散清熱降火,平息肝風,改善眩暈頭痛等症狀。

二、清熱解毒:鈎藤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烏梅散清熱解毒,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口苦咽乾、煩躁不安等症狀。

鈎藤的加入,使烏梅散的功效更趨完善,提升其治療肝風內動所致諸症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梅散」

烏梅散為中醫方劑,主要成分為烏梅、延胡索、甘草、乳香、沒藥、鈎藤等中藥材,具有固澀收斂、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小兒腹疼、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症狀。

烏梅:性酸、澀,歸肝、脾、肺、腎經,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

延胡索:性辛、溫,歸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之功效。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乳香: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活血化瘀、化腐生肌、利水消腫、活絡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

沒藥: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活血調經、散瘀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

鈎藤:具有平肝息風、清熱瀉火之功。平肝息風可緩解肝風內動所致的頭痛眩暈、驚癇抽搐、妊娠子癇,清熱瀉火可治熱病、口腔潰瘍、喉嚨痛、牙痛等病症。

總結:中藥方劑「烏梅散」由烏梅、延胡索、甘草、乳香、沒藥、鈎藤等中藥材組成,具有固澀收斂、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常被用於治療小兒腹疼、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粉草(半生半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鈎藤(和鈎)2錢半。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煎7分,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散有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胰臟炎霍亂瘧疾腹股溝疝氣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癤和癰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脫肛胃腸出血骨質疏鬆症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散, 出處:《肘後方》卷五。 組成:烏梅14枚,錢40文,鹽3指撮,苦酒1升。 主治:虛勞,陰囊下濕癢皮剝。

烏梅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 組成:馬鞭草2錢,罂粟殼(大者)4個(去瓤梗),甘草2錢,大烏梅1個。 主治:吐血。

烏梅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烏梅肉半兩(微炒),恆山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瘧,發作不定,多渴心煩。

烏梅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粉草(半生半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鉤藤(和鉤)2錢半。 主治:小兒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

烏梅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甘草(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鉤藤2錢半,茱萸1錢(炒)。 主治:腹疼及臍下冷痛,狀如盤腸內弔,疝氣多啼等疾。

烏梅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烏梅肉半兩(微炒),柴胡1兩半(去苗),秦艽1兩(去苗),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1兩(去蘆頭),黃連半兩(去須),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急勞煩熱,不得睡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