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散中包含烏梅,乃因其味酸收斂,性寒,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且能收澀腸胃,止瀉止痢。
烏梅入肺經,可清熱解毒,止咳化痰,對燥熱咳嗽、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其酸斂之性可收斂肺氣,止咳平喘,且能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
此外,烏梅入脾胃經,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痢,適用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腸炎腹瀉等症狀。故烏梅散以烏梅為主藥,可發揮其多方面的藥用價值,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烏梅散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烏梅散主要用於治療腹痛、腹瀉等症狀,延胡索可通過緩解腸道痙攣,消除疼痛感,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 行氣止痛:延胡索能行氣止痛,疏通氣血,改善腸道功能。烏梅散中烏梅收斂止瀉,延胡索則能促進腸道蠕動,協同作用,達到止瀉的效果。
總而言之,延胡索在烏梅散中的作用是緩解疼痛和行氣止痛,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治療效果。
烏梅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烏梅性酸澀,容易傷胃,而甘草性甘平,能緩和烏梅的酸澀之性,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烏梅散中的各味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甘草也能增強烏梅散的止瀉作用,提高藥物的療效。
烏梅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止痛:乳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烏梅散用於治療腹痛、泄瀉等症,而乳香的活血止痛作用有助於緩解腸道痙攣,減輕疼痛。
- 溫中止痛:烏梅散以烏梅為主藥,其性酸澀,偏寒,易於收斂止瀉,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乳香的溫性則可以中和烏梅的寒性,溫中散寒,防止寒邪內侵,加強止瀉效果。
因此,烏梅散中加入乳香,既可活血止痛,又可溫中止痛,協同烏梅散的整體功效,提升療效。
烏梅散中加入沒藥,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血: 烏梅散主要功能為收斂止瀉,而沒藥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與烏梅相輔相成,增強止瀉效果。
- 活血止痛: 對於腹痛伴有血便的患者,沒藥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緩解疼痛,促進瘀血排出,配合烏梅止瀉,達到更好的療效。
烏梅散中加入沒藥,可增強其止瀉止痛、活血化瘀的效果,是中醫藥理上的精妙配伍。
烏梅散中加入鈎藤,主要原因有二:
一、平肝熄風:鈎藤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之效。烏梅散主治肝風內動所致的眩暈、頭痛、肢體麻木等症,鈎藤可協同烏梅散清熱降火,平息肝風,改善眩暈頭痛等症狀。
二、清熱解毒:鈎藤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烏梅散清熱解毒,緩解因肝火上炎引起的口苦咽乾、煩躁不安等症狀。
鈎藤的加入,使烏梅散的功效更趨完善,提升其治療肝風內動所致諸症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梅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從多部古籍的記載來看,「烏梅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幾類病症:
- 小兒腹痛、疝氣:
- 《幼科折衷》:「治腹痛臍下痛。疝氣等症。」
- 《外科大成》:「治腹痛臍下痛。疝氣等症。」
- 《証治準繩‧幼科》:「治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等疾。」
- 《幼科折衷》:「陰囊腫痛而引縮者,蓋諸筋會於陰器,邪客於厥陰、少陰之經,與冷氣相搏而成。治之不早則成固疾,如腰曲腹痛冷汗自出,陰囊內二子吊縮入腹,痛止方出,名曰內吊,用烏梅散、勻氣散、金鈴散為治。」
- 這些記載明確指出「烏梅散」可治療小兒腹痛,尤其是臍下冷痛及疝氣。這與其成分中烏梅、延胡索、乳香、沒藥等具有的止痛、行氣、活血功效有關。
- 痢疾、泄瀉:
- 《玉機微義》:「元戎烏梅散治下痢津少大渴引飲不休」
- 《太平聖惠方》:「治霍亂後。痢不止。冷汗出。腹脅脹。宜服烏梅散方。」、「治小兒熱痢。但壯熱多渴。而痢不止。烏梅散方。」、「治小兒痢渴不止。烏梅散方。」、「治赤白痢。行數不減。時或口乾發渴。烏梅散方。」
- 《幼幼新書》:「《聖惠》治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烏梅散方」
- 《奇效良方》:「治霍亂後,利不止,冷汗出,腹脅脹。」
- 多部醫書均提及「烏梅散」可治療痢疾,包括冷痢、熱痢、痢疾後期口渴等症狀。這與烏梅的收斂止瀉、生津止渴,以及方中其他藥物的清熱、燥濕、行氣等功效相關。
- 瘧疾:
- 《太平聖惠方》:「治妊娠瘧疾。寒熱體痛。煩溫。烏梅散方。」、「治傷寒後勞動過多。致成發瘧。肢節不利。宜服烏梅散方。」、「治小兒瘧。發作不定。多渴心煩。烏梅散方。」
- 《幼幼新書》:「《嬰童寶鑑》小兒瘧後渴並有塊歌:瘧瘥因何渴,皆因臟腑虛;熱存猶飲水,結塊腹中居。《聖惠》治小兒瘧發作不定,多渴心煩。烏梅散方」
- 《金匱翼》:「(新定)人參烏梅散,治虛瘧、久瘧,少氣不食。亦治勞瘧,勞瘧者,遇勞即發,經年不差者是。」
- 這些記載表明「烏梅散」也可用於治療瘧疾,特別是久瘧、虛瘧、瘧後口渴等症。
- 瘡瘍腫痛:
- 《聖濟總錄》:「治諸瘡水毒腫痛。烏梅散方」、「治甲疽多年不瘥,胬肉膿血疼痛。烏梅散敷方」
- 雖然「烏梅散」主要以內服為主,但也有外敷用於治療瘡瘍腫痛的記載。
治療原理
「烏梅散」的治療原理,可以從其組成的中藥的藥性及功效來分析:
- 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烏梅是方中的主藥,具有顯著的收斂固澀作用,能夠止瀉、止痢。同時,烏梅味酸,能生津止渴,緩解痢疾、瘧疾等病症引起的口渴症狀。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延胡索、乳香、沒藥均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這些藥物可以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腹痛、疝氣等病症。特別是乳香和沒藥,更擅長消腫止痛,對於瘡瘍腫痛也有一定效果。
- 平肝熄風,安神定志:鉤藤具有平肝熄風、安神定志的作用。這對於小兒因驚恐、煩躁引起的腹痛、哭鬧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 調和諸藥,緩急解毒:甘草在方中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物的峻烈之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解毒作用。
- 牛溺:在《聖濟總錄》中,「烏梅散」中用到牛溺,可能取其利尿、清熱、解毒的作用。
綜合來看,「烏梅散」是一個以收斂止瀉、行氣止痛為主的方劑。 其通過烏梅的收斂作用來止瀉、止痢,通過延胡索、乳香、沒藥等藥物的行氣活血作用來緩解腹痛,並配合鉤藤、甘草等藥物來安神、調和藥性。因此,它適用於以腹痛、泄瀉為主要症狀的病症,特別是小兒腹痛、疝氣、痢疾等。
以上是基於古文內容對「烏梅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的分析,希望能有所幫助。
傳統服藥法
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粉草(半生半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鈎藤(和鈎)2錢半。
上(口父)咀。每服2錢,水1盞,煎7分,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散有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散, 出處:《肘後方》卷五。 組成:烏梅14枚,錢40文,鹽3指撮,苦酒1升。 主治:虛勞,陰囊下濕癢皮剝。
烏梅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八八。 組成:馬鞭草2錢,罂粟殼(大者)4個(去瓤梗),甘草2錢,大烏梅1個。 主治:吐血。
烏梅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烏梅肉半兩(微炒),恆山1兩,甘草3分(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瘧,發作不定,多渴心煩。
烏梅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粉草(半生半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鉤藤(和鉤)2錢半。 主治:小兒腹疼,及初生嬰孩臍下冷痛、疝氣。
烏梅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烏梅(和核)5錢,玄胡索5錢,甘草(炙)5錢,乳香2錢半,沒藥2錢半,鉤藤2錢半,茱萸1錢(炒)。 主治:腹疼及臍下冷痛,狀如盤腸內弔,疝氣多啼等疾。
烏梅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烏梅肉半兩(微炒),柴胡1兩半(去苗),秦艽1兩(去苗),陳橘皮1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桔梗1兩(去蘆頭),黃連半兩(去須),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急勞煩熱,不得睡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