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桃仁承氣湯中含有大黃,其原因主要為:
- 通便瀉熱: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可有效緩解便祕、腹痛等症狀,且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積熱。
-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腹痛、胸痛等症狀,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因此,大黃的加入,可以發揮其瀉熱通便及活血化瘀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加減桃仁承氣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活血化瘀: 桃仁味甘苦,性平,入心、肺、大腸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方中加入桃仁,可以促進血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利於消除瘀血,解除疼痛,並促進排泄,緩解便祕。
二、潤腸通便: 桃仁對於腸道有一定的潤滑作用,可以促進腸蠕動,幫助排泄宿便,緩解便祕。在一些便祕伴隨瘀血的症狀中,加入桃仁可以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加減桃仁承氣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功效:
-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方中桃仁承氣湯以瀉熱為主,生地黃可輔助清熱涼血,避免熱邪傷陰,同時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口渴、煩躁、便血等症狀。
- 滋陰潤燥: 生地黃有滋陰潤燥的作用,可緩解因熱邪耗傷陰津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同時也保護腸道,防止大便乾燥,避免因過度瀉下導致津液虧損。
加減桃仁承氣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牡丹皮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可助桃仁、大黃等藥材更有效地化解血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因血瘀導致的疼痛和腫脹。
- 瀉熱通便:牡丹皮兼具瀉熱通便之效,可與大黃、芒硝等藥材協同作用,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蠕動,使大便通暢,緩解便祕症狀。
牡丹皮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活血化瘀功效,也使方劑的瀉熱通便作用更加溫和,適用於多種血瘀兼有熱結的病症。
「加減桃仁承氣湯」中加入澤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澤蘭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胸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
- 配合桃仁,增強活血效果: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亦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作用。澤蘭與桃仁相配,能相輔相成,增強活血通絡、行氣止痛的效果,更有效地消除瘀血,改善病症。
加減桃仁承氣湯中加入人中白,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 人中白性溫,味甘辛,入肝、心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之效。對於因血瘀不通導致的胸脅疼痛、經行不暢、腹痛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 輔助桃仁,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桃仁性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善於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人中白與桃仁相配,則能相互協同,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更有效地解除血瘀阻滯,促進氣血運行。
主治功效
加減桃仁承氣湯主治功效分析
加減桃仁承氣湯,出自《溫病條辨》,由大黃、桃仁、生地黃、牡丹皮、澤蘭、人中白組成,主要功效為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通腑泄熱。
古文記載與分析
多篇古文皆提及加減桃仁承氣湯用於治療「熱入血室」之證,其中以《溫病條辨》的描述最為經典:「三十、熱病經水適至,十餘日不解,舌萎飲冷,心煩熱,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瘀熱在裡也,加減桃仁承氣湯主之。」
- 熱病經水適至,十餘日不解: 指出此方用於婦女溫病,正值經期,病程遷延十餘日。
- 舌萎飲冷,心煩熱: 舌萎、飲冷並非寒象,而是熱盛傷津,津不上承,且瘀熱阻滯氣機所致;心煩熱則是熱擾心神的表現。
- 神氣忽清忽亂: 熱入血室,與血相搏,瘀熱阻滯,氣血運行不暢,上擾神明,故神識時清時亂。
- 脈右長左沉: 右脈候氣,左脈候血。右長提示氣分仍有邪熱;左沉提示病位在裡,且為瘀血之象。
綜合上述症狀及脈象,可以判斷此證為「瘀熱在裡」,即溫熱之邪與血相搏,瘀熱互結於下焦血室。
治療原理
加減桃仁承氣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通腑泄熱: 大黃苦寒,具有通便泄熱之功,可將瘀熱從腸道排出。
- 活血化瘀: 桃仁、澤蘭、丹皮活血化瘀,可疏通血脈,消散瘀結。桃仁還可潤腸通便,與大黃相輔相成,增強通腑泄熱之力。
- 清熱涼血: 生地黃、人中白、丹皮清熱涼血,可清除血中之熱。人中白還可化腐生肌,對於瘀熱日久導致的局部組織損傷有修復作用。
各家論述要點
-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明確指出此方為「苦辛走絡法」,強調其活血通絡的作用,並解釋了其與玉女煎的不同之處,在於此方更側重於「逐血分瘀熱」。
- 葉天士在《溫病指南》中,則將此方歸納為治療「瘀熱在裡,有蓄血也」的代表方。
- 馬宗元在《溫病辨症》中,進一步將此方與竹葉玉女煎、復脈湯加人參進行比較,指出此方適用於「經水適來,因邪熱陷入,致為譫妄如狂,心煩飲冷,脈沉腹痛者,為實」。
- 戴天章、陸懋修、何廉臣在《重訂廣溫熱論》中,將桃仁承氣湯與其加減方並列,認為加減桃仁承氣湯「涼血通瘀之功,較原方尤勝」。
- 吳瑞甫在《中西溫熱串解》中,將此方應用於溫病後期的「熱病經水適至,十餘日不解,神氣昏迷,脈右長左沉,瘀熱在裡也」。
- 何廉臣在《濕溫時疫治療法》中,再次強調加減桃仁承氣湯「涼血通淤之功,較原方尤勝」。
- 俞根初、何廉臣在《重訂通俗傷寒論》中,詳細描述了此方在「熱入血室,少腹痛硬,大便閉,或通而色黑,脈沉實,夜熱甚時,則脈洪數,昏狂譫語」中的應用。
總結
加減桃仁承氣湯是治療溫病熱入血室、瘀熱互結的有效方劑。其通過通腑泄熱、活血化瘀、清熱涼血,達到祛除瘀熱、恢復氣血正常運行的目的。臨床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
傳統服藥法
桃仁、桂枝、芒消、川軍、鬱金、生地、芍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大便溏薄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桃仁承氣湯, 出處:《證治寶鑑》卷一。 組成:桃仁、桂枝、芒消、川軍、鬱金、生地、芍藥。 主治:薄厥,大怒吐血。
加減桃仁承氣湯, 出處:《雲歧子脈訣》卷三。 組成:桃仁半兩,大黃1兩,甘草2錢,半桂3錢。 主治:血瘀下焦,脈沉芤者。
加減桃仁承氣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大黃3錢(制),桃仁3錢(炒),細生地6錢,丹皮4錢,澤蘭2錢,人中白2錢。 主治:熱病經水適至,十數日不解,舌痿飲冷,心煩熱,神氣忽清忽亂,脈右長左沉,瘀熱在裏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