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逐瘀止血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之功。對於熱毒瘀血所致的出血,生地黃能清熱涼血,消瘀止血,達到止血目的。
- 滋陰養血: 生地黃滋陰養血,能改善血虛所致的出血。對於一些因陰虛血燥引起的出血,生地黃能滋陰生血,使血充盈而止血。
因此,逐瘀止血湯中加入生地黃,既能清熱涼血,消瘀止血,又能滋陰養血,從多方面緩解出血癥狀。
逐瘀止血湯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在逐瘀止血湯中,大黃可協助清除瘀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阻滯,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 清熱解毒:瘀血往往伴有熱毒,而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有效清除瘀血中的熱毒,進一步促進瘀血消散,達到止血的效果。
因此,大黃在逐瘀止血湯中扮演著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關鍵角色,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達到止血的目的。
逐瘀止血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一、活血化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散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加入赤芍,可以有效地活血化瘀,消除瘀血阻滯,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二、清熱涼血: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以緩解血熱引起的出血症狀。對於一些因熱毒蘊結、血熱妄行而導致的出血,赤芍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
逐瘀止血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之功效。牡丹皮味苦、辛,性寒,歸心、肝、脾經。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 活血化瘀: 牡丹皮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從而達到消散瘀血、止痛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瘀斑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涼血止血: 牡丹皮能清熱涼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血栓形成,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尿血等,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逐瘀止血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源於其活血化瘀與補血止血的雙重功效。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其活血化瘀之功,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阻滯,進而止血;而其補血養血之效,可增強血容量,提高凝血功能,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因此,在逐瘀止血湯中加入當歸,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補血止血,對於瘀血阻滯、出血不止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逐瘀止血湯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活血,消瘀止痛: 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其具有理氣消積,行氣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血行,消除瘀血,緩解疼痛,有利於止血。
- 疏肝解鬱,降逆止嘔: 枳殼亦能疏肝解鬱,降逆止嘔,對於因氣滯血瘀而導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枳殼在逐瘀止血湯中起到行氣活血、消瘀止痛的作用,並有助於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症狀,進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逐瘀止血湯中加入龜板,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涼血止血:龜板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對於血熱妄行、瘀血阻絡所致的出血症狀,龜板能清熱涼血,止血止痛。
- 活血化瘀:龜板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對於瘀血阻滯所導致的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症狀,龜板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龜板在逐瘀止血湯中既能滋陰涼血止血,又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治療血熱妄行、瘀血阻絡所致的出血症狀。
逐瘀止血湯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其活血化瘀、止血功效。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其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瘀血消散,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止血目的。此外,桃仁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減少便祕,間接減少出血。
在逐瘀止血湯中,桃仁與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逐瘀止血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逐瘀止血湯主治婦女因高空墜落或閃挫受傷後,導致瘀血內停而出現類似血崩症狀的情況。其病機為外傷導致經脈損傷、血溢脈外而形成瘀血,瘀阻胞宮則出現下血如崩之症。
方劑組成分析
方劑結構
此方主要由三個方面藥物組成:
- 活血逐瘀藥:大黃、赤芍、丹皮、當歸尾、桃仁
- 理氣止痛藥:枳殼
- 滋陰止血藥:生地、龜版
藥物配伍與功效推論
- **生地(酒炒)**1兩:滋陰涼血止血,酒炒增強活血之性
- 大黃3錢:瀉熱逐瘀,推陳致新
- 赤芍3錢、丹皮1錢:涼血活血,散瘀止痛
- 當歸尾5錢:活血祛瘀,專攻瘀血
- **枳殼(炒)**5錢:理氣寬中,氣行則血行
- **龜版(醋炙)**3錢:滋陰潛陽,固衝止血
- 桃仁10粒:破血逐瘀,潤腸通便
- **厚朴(薑汁炒)**1錢半(隨證加減):行氣散滿,助瘀血下行
治療原理推導
- 活血祛瘀:通過大黃、赤芍、當歸尾、桃仁等藥物破除體內瘀血,使血流恢復正常。
- 行氣助血:枳殼理氣,氣行則血行,促進瘀血消散。
- 止血固本:生地、龜版在祛瘀同時防止出血過多,攻補兼施。
- 針對病位:原方加厚朴針對胃中血聚,調整藥物作用部位。
此方特點為「祛瘀而不傷正,止血而不留瘀」,體現了中醫「通因通用」的治療思想,對於外傷後瘀血內阻之出血證有其獨到之處。針對「血崩之狀」的標症與「瘀血內阻」的本質,採取活血止血並行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生地1兩(酒炒),大黃3錢,赤芍3錢,丹皮1錢,當歸尾5錢,枳殼5錢(炒),龜版3錢(醋炙),桃仁10粒(泡、炒、研)。若血聚胃中,宜加厚朴1錢半(薑汁炒)。
行血祛瘀,活血止痛。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逐瘀止血湯, 出處:《傅青主女科》卷上。 組成:生地1兩(酒炒),大黃3錢,赤芍3錢,丹皮1錢,當歸尾5錢,枳殼5錢(炒),龜版3錢(醋炙),桃仁10粒(泡、炒、研)。 主治:行血祛瘀,活血止痛。主治:婦人升高墜落,或閃銼受傷,以致惡血下流,有如血崩之狀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